内容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8-4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8-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关于经济増长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21-35页 |
1.2.1 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1.2.2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的文献综述 | 第23-32页 |
1.2.3 研究文献的总结与评价 | 第32-3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5-3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性工作 | 第36-40页 |
1.4.1主要内容 | 第36-38页 |
1.4.2 创新性工作 | 第38-4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 | 第40-56页 |
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40-43页 |
2.1.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 第40-41页 |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 第41-42页 |
2.1.3 低碳经济的理论根基 | 第42-43页 |
2.2 经济增长模式理论 | 第43-54页 |
2.2.1 经济増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43-46页 |
2.2.2 经济増长模式的内涵、类型及转型规律 | 第46-49页 |
2.2.3 经济増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 第49-52页 |
2.2.4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52-54页 |
2.3 几点思考 | 第54-56页 |
第3章 省际工业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基于投入与产出数据 | 第56-74页 |
3.1 改革开放W来经济背景及工业增长状况 | 第56-60页 |
3.1.1 1978年W来经济改革的历程 | 第56-58页 |
3.1.2 工业増长的能源环境代价 | 第58-59页 |
3.1.3 我国政府为转变粗放增长模式所做的努力 | 第59-60页 |
3.2 省际工业増长模式的典型特征 | 第60-73页 |
3.2.1 基础数据 | 第60-64页 |
3.2.2 资本深化趋势 | 第64-67页 |
3.2.3 能源消耗强度 | 第67-70页 |
3.2.4 碳排放强度 | 第70-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工业增长模式的省际差异: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第74-91页 |
4.1 低碳约束下经济増长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框架 | 第74-79页 |
4.1.1 环境技术 | 第75-76页 |
4.1.2 SBM方向性距离函数 | 第76-77页 |
4.1.3 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 | 第77-78页 |
4.1.4 工业増长模式的评价方法 | 第78-79页 |
4.2 省际工业增长模式的量化界定 | 第79-89页 |
4.2.1 传统与绿色TFP的估算及比较 | 第80-81页 |
4.2.2 省际工业増长模式的判定及演变历程 | 第81-86页 |
4.2.3 省际绿色TFP的成分分解 | 第86-87页 |
4.2.4 省际工业增长源泉分析 | 第87-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工业增长模式省际差异的决定因素分析 | 第91-119页 |
5.1 绿色TFP省际差异的内在演进趋势;收敛性分析 | 第91-96页 |
5.1.1 引言 | 第91-93页 |
5.1.2 省际绿色TFP增长的收敛分析 | 第93-96页 |
5.2 绿色TFP省际差异的外在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 | 第96-116页 |
5.2.1 引言 | 第96-97页 |
5.2.2 空间计量模型方法 | 第97-102页 |
5.2.3 绿色TFP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的设定 | 第102-106页 |
5.2.4 全域空间计量分析 | 第106-110页 |
5.2.5 局域空间计量分析 | 第110-11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 | 第119-12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121-12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