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4页 |
1.3 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及组成设备模型 | 第19-25页 |
2.1 冷热电联供系统组成 | 第19-22页 |
2.1.1 动力子系统 | 第19-21页 |
2.1.2 制冷子系统 | 第21页 |
2.1.3 供热子系统 | 第21页 |
2.1.4 辅助设备 | 第21-22页 |
2.2 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的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2.1 冷热电联供系统介绍 | 第22页 |
2.2.2 冷热电联供系统设备的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3 传统分供系统设备的建模 | 第23-24页 |
2.3.1 传统分供系统介绍 | 第23-24页 |
2.3.2 传统分供系统设备的建模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 第25-35页 |
3.1 容量配置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3.2 “以热定电”和“以电定热”配置方案 | 第26-29页 |
3.2.1 以热定电 | 第26-27页 |
3.2.2 以电定热 | 第27-29页 |
3.3 最优化方法介绍 | 第29-30页 |
3.3.1 最优化方法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3.3.2 最优化方法的分类 | 第30页 |
3.4 优化配置方案 | 第30-33页 |
3.4.1 经济性指标介绍 | 第30-31页 |
3.4.2 联供系统目标函数 | 第31-33页 |
3.5 分供系统容量配置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冷热电联供系统容量配置应用案例分析 | 第35-53页 |
4.1 建筑物负荷模拟计算 | 第35-38页 |
4.1.1 能耗软件EnergyPlus介绍 | 第35页 |
4.1.2 建筑物基本信息 | 第35-36页 |
4.1.3 建筑物负荷模拟结果 | 第36-38页 |
4.2 容量配置案例分析 | 第38-45页 |
4.2.1 “以热定电”方式确定系统容量配置 | 第38-41页 |
4.2.2 “以电定热”方式确定系统容量配置 | 第41-45页 |
4.3 不同方案优化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4.4 灵敏度分析 | 第48-51页 |
4.4.1 气价灵敏度分析 | 第49-50页 |
4.4.2 电价灵敏度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含光伏冷热电联供系统容量优化配置方法及案例研究 | 第53-59页 |
5.1 含光伏冷热电联供系统 | 第53-55页 |
5.1.1 太阳能发电介绍 | 第53-54页 |
5.1.2 含光伏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模型 | 第54-55页 |
5.2 含光伏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案例研究 | 第55-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内容 | 第59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