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动态与趋势 | 第12-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研究区自然环境和农业抗旱能力 | 第16-25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 2.2 农业干旱 | 第19-20页 |
| 2.3 农业抗旱能力 | 第20-25页 |
| 2.3.1 抗旱工程措施 | 第20-21页 |
| 2.3.2 抗旱非工程措施 | 第21-24页 |
| 2.3.3 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 第24-25页 |
| 3 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8页 |
| 3.1 综合评价 | 第25页 |
| 3.2 农业抗旱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28页 |
| 4 粗糙集基础理论 | 第28-32页 |
| 4.1 知识 | 第28页 |
| 4.2 知识表达系统 | 第28-29页 |
| 4.3 不可区分关系 | 第29页 |
| 4.4 上近似集和下近似集 | 第29-30页 |
| 4.5 粗糙集 | 第30页 |
| 4.6 近似精度和粗糙度 | 第30页 |
| 4.7 属性的重要度 | 第30-31页 |
| 4.8 属性约简 | 第31-32页 |
| 5 基于粗糙集的农业抗旱能力评价模型 | 第32-38页 |
| 5.1 建立二维信息表 | 第32-33页 |
| 5.2 指标数据离散化 | 第33-34页 |
| 5.3 基于粗糙集的指标体系约简 | 第34-36页 |
| 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37页 |
| 5.5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37-38页 |
| 6 基于粗糙集的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业抗旱能力评价模型应用 | 第38-48页 |
| 6.1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业抗旱能力数据收集 | 第38页 |
| 6.2 评价信息表 | 第38页 |
| 6.3 连续属性离散化 | 第38-40页 |
| 6.4 评价指标体系约简 | 第40-42页 |
| 6.5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2-43页 |
| 6.6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43-45页 |
| 6.7 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7 提高研究区农业抗旱能力的建议 | 第48-50页 |
| 7.1 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页 |
| 7.2 抗旱减灾的措施 | 第48-50页 |
| 8 结论 | 第50-52页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0页 |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50页 |
| 8.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