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以工商部门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网络交易概述 | 第22-28页 |
2.1 网络交易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1.1 网络交易 | 第22-23页 |
2.1.2 网络交易消费者 | 第23页 |
2.1.3 网络交易经营者 | 第23页 |
2.1.4 网络交易平台 | 第23页 |
2.2 网络交易的类型 | 第23-24页 |
2.3 网络交易的特点 | 第24-26页 |
2.3.1 网络交易的优点 | 第24-25页 |
2.3.2 网络交易的缺点 | 第25-26页 |
2.4 网络交易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第3章 工商部门保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举措 | 第28-37页 |
3.1 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3.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8页 |
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3.1.3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9页 |
3.2 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3.3 工商部门难以维护网络消费者权益的原因 | 第30-32页 |
3.3.1 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依据不足 | 第30-31页 |
3.3.2 消费维权手段和队伍建设无法满足要求 | 第31页 |
3.3.3 侵权主体和侵权责任难以认定 | 第31-32页 |
3.3.4 监管部门协作不力及管辖权冲突 | 第32页 |
3.4 工商部门保护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的措施 | 第32-37页 |
3.4.1 加强网络经营者的证照监管 | 第32-33页 |
3.4.2 加强网络交易平台服务商的监管 | 第33-34页 |
3.4.3 加强对网络消费者的保护 | 第34-35页 |
3.4.4 建立网络交易监管平台 | 第35-36页 |
3.4.5 探索网络交易监管跨区域协作机制 | 第36-37页 |
第4章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受损的现状 | 第37-47页 |
4.1 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证 | 第37-38页 |
4.2 消费者隐私权屡被侵犯 | 第38-39页 |
4.3 网络交易中格式条款侵权 | 第39-40页 |
4.4 网络支付存在安全隐患 | 第40-42页 |
4.5 快递环节纠纷频现 | 第42-43页 |
4.6 无理由退货权受到限制 | 第43页 |
4.7 售后服务无法保障 | 第43-45页 |
4.8 评价信息真实性难以确认 | 第45-47页 |
第5章 德国网络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 第47-53页 |
5.1 法律制度 | 第47-49页 |
5.1.1 消费者的知情权 | 第47-48页 |
5.1.2 数据保护规则 | 第48页 |
5.1.3 远程合同告知义务 | 第48-49页 |
5.1.4 无理由退货权 | 第49页 |
5.2 行政监管 | 第49-50页 |
5.2.1 德国联邦网络监管机构 | 第49-50页 |
5.2.2 州级网络监管机构 | 第50页 |
5.3 消费者组织 | 第50-51页 |
5.4 私人标准化组织 | 第51页 |
5.5 行业自律 | 第51页 |
5.6 产品检测机构 | 第51-53页 |
第6章 完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53-58页 |
6.1 完善立法,保护网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53-54页 |
6.2 引导自然人网店办理网络营业执照 | 第54页 |
6.3 限制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 第54-55页 |
6.4 加大网络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 第55页 |
6.5 推行小额纠纷消费者所在地工商部门处理机制 | 第55-56页 |
6.6 强化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 第56页 |
6.7 强化网络经营主体信用监管 | 第56页 |
6.8 加强行业自律,培育第三方机构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