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电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 第12-15页 |
1.1.1 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12-13页 |
1.1.2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 | 第13-15页 |
1.1.2.1 有机小分子 | 第13-14页 |
1.1.2.2 导电聚合物 | 第14-15页 |
1.2 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及性能参数 | 第15-17页 |
1.2.1 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2 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参数 | 第16-17页 |
1.2.2.1 光学对比度 | 第16页 |
1.2.2.2 着色效率 | 第16-17页 |
1.2.2.3 响应时间 | 第17页 |
1.2.2.4 稳定性 | 第17页 |
1.2.2.5 光学记忆性 | 第17页 |
1.3 PEDOT电致变色薄膜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4 聚吡咯及其衍生物类电致变色材料 | 第21-23页 |
1.5 纳米电致变色材料 | 第23-24页 |
1.6 PEDOT/无机复合电致变色材料 | 第24-26页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聚 3,4-乙烯二氧噻吩纳米线电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28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8-30页 |
2.2.3 PEDOT纳米线薄膜的制备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3.1 电化学聚合 | 第30-31页 |
2.3.2 聚合物的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基于 3,4-乙烯二氧噻吩和吡咯3甲酸的共聚物薄膜的制备、表征及电致变色性能 | 第38-5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9-41页 |
3.2.3 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3.3.1 单体EDOT和P3C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和电化学共聚 | 第42-44页 |
3.3.2 共聚物膜的表征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3.3.3 电致变色器件的性能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 3,4-乙烯二氧噻吩和吡咯3甲酸、钛氧簇的共聚物薄膜的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57-58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8-59页 |
4.2.3 钛氧簇[Ti7(OEt)19O5(CoBr)]的合成 | 第59页 |
4.2.4 共聚物薄膜的制备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4.3.1 电化学聚合 | 第59-60页 |
4.3.2 共聚物膜的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0-64页 |
4.3.3 共聚物膜的电致变色性能 | 第64-67页 |
4.3.4 共聚物膜P(EDOT:P3C)1Ti的电催化性能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69-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2 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