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 | 第10-11页 |
1.2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与CMS的关系 | 第11-15页 |
1.2.1 来源于complex Ⅰ(NADH脱氢酶)的CMS相关开放式阅读框 | 第12页 |
1.2.2 来源于complex Ⅳ(细胞色素氧化酶)的CMS相关开放式阅读框 | 第12页 |
1.2.3 来源于complex Ⅴ(FOF1-ATPase)的CMS相关开放式阅读框 | 第12-13页 |
1.2.4 来源于其他序列与CMS有关的开放式阅读框 | 第13-15页 |
1.3 植物miRNA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miRNA的形成机制 | 第15页 |
1.3.2 miRNA的作用机制 | 第15页 |
1.3.3 miRNA的功能 | 第15-16页 |
1.3.4 植物miRNA与雄性不育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系SaNa-1A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8-38页 |
2.0 前言 | 第18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2.2.1 保持系和不育系花器官形态分析 | 第22-24页 |
2.2.2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24-27页 |
2.2.3 不育系和保持系各发育时期花药超微结构比较 | 第27-32页 |
2.2.4 花药中H_2O_2亚细胞定位 | 第32-33页 |
2.2.5 花药绒毡层细胞凋亡检测检测 | 第33-35页 |
2.3 讨论 | 第35-38页 |
2.3.1 新型甘蓝型油菜CMS系SaNa-1A花药败育时期 | 第35-36页 |
2.3.2 新型甘蓝型油菜SaNa-1A花药败育的细胞学机制 | 第36页 |
2.3.3 活性氧代谢与CMS | 第36-37页 |
2.3.4 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与CMS | 第37-38页 |
3 CMS相关的miRNA及其靶基因 | 第38-62页 |
3.0 前言 | 第3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3.2 miRNA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6-48页 |
3.2.1 小RNA的分类与注释 | 第46页 |
3.2.2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3.2.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 | 第47-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3.3.1 花药总RNA的提取 | 第48页 |
3.3.2 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基本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8-57页 |
3.3.3 定量验证差异表达miRNA和靶基因的表达量 | 第57页 |
3.3.4 利用5'RLM-RACE精确验证靶基因剪切位点 | 第57-59页 |
3.4 讨论 | 第59-62页 |
4 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硕士论文有关的文章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