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1.初中文言文中的审美内容 | 第13-19页 |
1.1 语言美 | 第13-16页 |
1.1.1 从音韵角度看语言美 | 第13-14页 |
1.1.2 从句式特点角度看语言美 | 第14-15页 |
1.1.3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语言美 | 第15-16页 |
1.2 景物美 | 第16-17页 |
1.2.1 从审美形态看景物美 | 第16页 |
1.2.2 从意象意境看景物美 | 第16-17页 |
1.2.3 从情感情韵看景物美 | 第17页 |
1.3 人格美 | 第17-18页 |
1.3.1 文言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 第17页 |
1.3.2 文言文外作者的人物形象 | 第17-18页 |
1.4 逻辑美 | 第18-19页 |
2. 初中文言文中审美教育的特点 | 第19-24页 |
2.1 语言符号的抽象化和意象意境的具象化相统一 | 第19-21页 |
2.1.1 语言符号的抽象化和意象意境的具象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语言符号的抽象化和意象意境的具象化的关系 | 第20-21页 |
2.2 客观环境的约束和主观心灵的自由相统一 | 第21-22页 |
2.2.1 客观环境的约束和主观心灵的自由的内涵 | 第21页 |
2.2.2 客观环境的约束和主观心灵的自由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 情绪参与和理智指导相统一 | 第22-24页 |
2.3.1 情绪参与和理智指导的内涵 | 第22-23页 |
2.3.2 情绪参与和理智指导的关系 | 第23-24页 |
3.初中文言文审美教育策略 | 第24-32页 |
3.1 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 | 第24-25页 |
3.1.1 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 | 第24页 |
3.1.2 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的交流 | 第24-25页 |
3.2 在诵读中感知和体悟 | 第25-27页 |
3.2.1 诵读的类型 | 第25-26页 |
3.2.2 诵读的注意事项 | 第26-27页 |
3.3 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 第27-28页 |
3.3.1 想象和联想的意义 | 第27页 |
3.3.2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 第27-28页 |
3.4 用情感调动情感 | 第28-32页 |
3.4.1 教师情感的铺垫和渲染 | 第28页 |
3.4.2 情境创设 | 第28-32页 |
结束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