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3.1 教育生态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生态化课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性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4-16页 |
2 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2.1 生态化教学 | 第16页 |
2.2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 | 第16-20页 |
2.2.1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2.2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的特征 | 第17-20页 |
3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高中物理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 | 第20-23页 |
3.1 花盆效应 | 第20页 |
3.2 限制因子定律 | 第20-21页 |
3.3 功利化倾向 | 第21页 |
3.4 考试文化带来的失衡 | 第21-23页 |
4 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4.1 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4.1.1 教育生态位原理 | 第23-24页 |
4.1.2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 第24-25页 |
4.1.3 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 第25页 |
4.1.4 教育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 | 第25-26页 |
4.1.5“一潭活水效应” | 第26页 |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4.3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27-29页 |
4.4 多元智力理论 | 第29页 |
4.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31页 |
5 生态化高中物理课堂的构建策略及案例简析 | 第31-59页 |
5.1 转变教学价值理念 | 第31页 |
5.2 构建物理课堂教学“生态场” | 第31-56页 |
5.2.1 关注生命,营造和谐“情感场” | 第31-33页 |
5.2.2 拒绝“花盆”,建立真实“生活场” | 第33-42页 |
5.2.3 体现多样,创设开放“思维场” | 第42-56页 |
5.3 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 | 第56-59页 |
5.3.1 评价主体的互动参与 | 第57页 |
5.3.2 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第57-58页 |
5.3.3 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 第58-59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反思及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