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广州状元坊街区城市形态基础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理论概述第13-17页
        1.2.1 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关于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3 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动因研究综述第15-17页
        1.2.4 相关研究述评第17页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第19-20页
        1.4.1 研究目标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页
        1.4.3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研究对象第20-21页
        1.5.1 研究区域范围第20-21页
        1.5.2 形态时期划分第21页
    1.6 研究框架第21-24页
第二章“形态基础”的概念及内涵第24-28页
    2.1“形态基础”概念界定第24-25页
        2.1.1“形态”的概念第24页
        2.1.2“基础”的概念第24页
        2.1.3“形态基础”的概念第24-25页
    2.2“形态基础”内涵第25-27页
        2.2.1“物质形态基础”内涵第25-27页
        2.2.2“非物质形态基础”内涵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状元坊街区概况及形态要素分析第28-52页
    3.1 状元坊街区的区位特点第28-29页
        3.1.1 地理位置第28页
        3.1.2 交通条件第28-29页
    3.2 状元坊街区的人文内涵第29-30页
    3.3 状元坊街区的社会经济第30-31页
    3.4 状元坊街区的历史沿革第31-34页
        3.4.1 古代第31-32页
        3.4.2 近代第32页
        3.4.3 现代第32-34页
    3.5 状元坊街区的保护体系第34-35页
    3.6 状元坊街区的用地权属第35-37页
    3.7 状元坊街区的街道系统第37-45页
        3.7.1 街道等级划分第38-44页
        3.7.2 节点空间第44-45页
    3.8 状元坊街区的地块初步划分第45-47页
    3.9 状元坊街区的土地使用功能第47页
    3.10 状元坊街区的建筑类型第47-48页
    3.11 状元坊街区的公众参与第48-51页
        3.11.1 问卷调查第48-49页
        3.11.2 访谈第49-51页
        3.11.3 小结第51页
    3.12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建国前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52-79页
    4.1 民国前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52-63页
        4.1.1 修筑新南城第52-53页
        4.1.2 物质形态“雏形”第53-59页
        4.1.3 土地使用功能第59页
        4.1.4 形态区域划分——“平面单元”第59-61页
        4.1.5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61页
        4.1.6 影响要素分析第61-63页
    4.2 民国时期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63-77页
        4.2.1 城市改良计划第63页
        4.2.2 近代城市空间形态第63-64页
        4.2.3 物质形态生成——“形态本底”第64-72页
        4.2.4 土地使用功能第72-73页
        4.2.5 建筑类型第73-74页
        4.2.6 形态区域划分第74-75页
        4.2.7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75-76页
        4.2.8 影响要素分析第76-77页
    4.3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79-97页
    5.1“重工业,轻城建”第79页
    5.2 建设用地管理方式第79-80页
    5.3 街道变化第80-85页
    5.4 地块变化第85-92页
    5.5 建筑平面组织第92页
    5.6 土地使用功能第92-93页
    5.7 建筑类型第93页
    5.8 形态区域划分第93-94页
    5.9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94-95页
    5.10 影响要素分析第95-96页
    5.11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97-117页
    6.1 改革开放初期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97-105页
        6.1.1“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第97页
        6.1.2 建设用地管理方式第97页
        6.1.3 街道变化第97-99页
        6.1.4 地块变化第99-103页
        6.1.5 建筑平面组织第103页
        6.1.6 土地使用功能第103页
        6.1.7 建筑类型第103页
        6.1.8 形态区域划分第103-104页
        6.1.9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104页
        6.1.10 影响要素分析第104-105页
    6.2 高速发展期街区形态基础分析第105-116页
        6.2.1 政策指引旧城改造第106页
        6.2.2 房地产热潮第106-107页
        6.2.3 街道变化第107-109页
        6.2.4 地块变化第109-113页
        6.2.5 建筑平面组织第113页
        6.2.6 土地使用功能第113页
        6.2.7 建筑类型第113-114页
        6.2.8 形态区域划分第114-115页
        6.2.9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115页
        6.2.10 影响要素分析第115-116页
    6.3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基于现状及演变过程的形态区域划分第117-128页
    7.1 街道单元的划分第117-121页
        7.1.1 骨干街道的格局第117页
        7.1.2 单元内部的街道密度第117页
        7.1.3 单元内部的街道平面形式第117-118页
        7.1.4 单元内部的节点空间组织第118页
        7.1.5 街道单元类型的划分第118-121页
        7.1.6 小结第121页
    7.2 基于演变过程的地块划分第121-123页
        7.2.1 地块划分的类型第121-122页
        7.2.2 地块划分的结果第122-123页
    7.3 建筑平面组织的划分第123页
    7.4 土地使用功能的划分第123-124页
    7.5 建筑类型的划分第124页
    7.6 形态区域划分第124-126页
    7.7 形态特征及成因第126-127页
    7.8 本章小结第127-128页
第八章 街区形态基础演变的总体规律及关联互动第128-152页
    8.1 物质形态基础及其演变过程的总体规律第128-147页
        8.1.1 整体形态发展规律第128-130页
        8.1.2 街区平面单元的演变规律第130-143页
        8.1.3 土地使用功能的演变规律第143-144页
        8.1.4 建筑类型的演变规律第144-145页
        8.1.5 形态区域的演变规律第145-146页
            8.1.5.1 形态单元的“继承”第145页
            8.1.5.2 形态单元的“演替”与“革新”第145-146页
        8.1.6 物质形态要素的稳定性第146-147页
    8.2 影响要素与物质形态演变及动因的关联互动第147-151页
    8.3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结论与讨论第152-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1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附件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
下一篇:腰腹肌联合锻炼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