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扩散对凝析气藏相变与渗流机理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20页
        1.2.1 非平衡扩散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凝析气-液体系非平衡相态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3 凝析气-液体系非平衡渗流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凝析气相态实验研究第22-30页
    2.1 实验准备第22-24页
        2.1.1 流体样品的取样第22页
        2.1.2 PVT仪的准备第22页
        2.1.3 实验流程与装置第22-23页
        2.1.4 地层流体配样第23-24页
    2.2 实验结果分析第24-29页
        2.2.1 闪蒸分离测试第24页
        2.2.2 平衡相态特征第24-27页
        2.2.3 非平衡相态特征第27-29页
    2.3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凝析气长岩心衰竭实验研究第30-36页
    3.1 实验准备及测试方法第30-32页
        3.1.1 岩心样品准备第30页
        3.1.2 流体样品准备第30-31页
        3.1.3 实验测试流程及装置第31-32页
        3.1.4 实验条件及测试方法第32页
    3.2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第32-35页
        3.2.1 最大反凝析压力点油组分组成第32-33页
        3.2.2 凝析油与凝析气采收率对比第33-34页
        3.2.3 气油比变化对比第34-35页
    3.3 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考虑扩散影响的非平衡相态模型第36-62页
    4.1 物理模型第36页
    4.2 建立数学模型第36-39页
        4.2.1 假设条件第36-37页
        4.2.2 建立数学方程组第37-39页
    4.3 模型求解第39-45页
        4.3.1 求解步骤第39-40页
        4.3.2 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第40-44页
        4.3.3 程序设计框图第44-45页
    4.4 模型检验第45-47页
        4.4.1 平衡相态实验拟合第45页
        4.4.2 非平衡相态实验拟合第45-47页
    4.5 敏感性分析第47-60页
        4.5.1 净传质通量计算第47-50页
        4.5.2 两相界面处液相中各组分组成第50-52页
        4.5.3 两相界面处气相中各组分组成第52-55页
        4.5.4 气相主体中各组分组成第55-58页
        4.5.5 液相主体中各组分组成第58-60页
    4.6 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考虑扩散影响的非平衡渗流模型第62-95页
    5.1 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第62-68页
        5.1.1 假设条件第62页
        5.1.2 多组分渗流数学模型第62-65页
        5.1.3 补充方程第65页
        5.1.4 非平衡相态模型的引入第65-67页
        5.1.5 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第67-68页
    5.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求解第68-74页
        5.2.1 多组分渗流数值模型第68-70页
        5.2.2 求解步骤第70页
        5.2.3 非线性压力差分方程组的牛顿-拉夫森解法第70-71页
        5.2.4 主要参数的处理方法第71-72页
        5.2.5 程序设计框图第72-74页
    5.3 模型的应用第74-81页
        5.3.1 模型基础数据第74页
        5.3.2 油气相对渗透率确定第74-76页
        5.3.3 计算结果分析第76-81页
    5.4 非平衡渗流特征分析第81-89页
        5.4.1 压力分布特征第81-85页
        5.4.2 饱和度分布特征第85-89页
    5.5 敏感性分析第89-94页
        5.5.1 速度敏感性分析第89-90页
        5.5.2 束缚水饱和度敏感性分析第90-91页
        5.5.3 储层物性敏感性分析第91-92页
        5.5.4 流体性质影响第92-94页
    5.6 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95-97页
    6.1 结论第95-96页
    6.2 建议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豆树与木荚红豆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贮藏生理生态
下一篇:硝酸甘油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