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与木荚红豆种子生物学特性及贮藏生理生态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林木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林木种子形态解剖学特性研究 | 第9页 |
1.1.2 林木种子发育生理研究 | 第9页 |
1.1.3 林木种子休眠生理研究 | 第9-10页 |
1.1.4 林木种子萌发生理研究 | 第10页 |
1.1.5 种子硬实特性及破除方法 | 第10-12页 |
1.2 种子贮藏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内在因素 | 第12-13页 |
1.2.2 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外在因素 | 第13-14页 |
1.2.3 种子贮藏期间生理生化的变化 | 第14-16页 |
1.3 红豆树属树种种子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红豆树属树种种类及分布 | 第16页 |
1.3.2 红豆树和木荚红豆种子的价值和用途 | 第16-17页 |
1.3.3 红豆树和木荚红豆种子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2.2.1 种子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2.2.2 种子成分分析 | 第22页 |
2.2.3 种子红外光谱成分 | 第22-24页 |
2.2.4 种子吸水特性 | 第24页 |
2.2.5 种皮的显微结构 | 第24-26页 |
2.2.6 种皮和种胚粗提物对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6页 |
2.3 讨论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种子硬实特性与萌发 | 第28-4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3.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3.3.1 种子硬实特性及其活力分析 | 第30-33页 |
3.3.2 硬实种子破除方法研究 | 第33-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种子贮藏生理生态研究 | 第41-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4.1.3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4.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4.2.1 不同贮藏方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不同贮藏方式对种子贮藏物质的影响 | 第44-50页 |
4.2.3 不同贮藏方式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0-55页 |
4.2.4 不同贮藏方式对种子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55-56页 |
4.3 讨论 | 第56-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问题展望 | 第58-60页 |
5.1 红豆树属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 第58页 |
5.2 红豆树属种子的硬实特性及破除方法 | 第58页 |
5.3 红豆树属种子贮藏方法、效果及生理生态 | 第58-59页 |
5.4 问题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