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水源水库环境现状 | 第13-14页 |
1.1.2 水源水库污染特点及控制技术 | 第14-16页 |
1.1.3 扬水曝气混合充氧技术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好氧反硝化菌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2.1 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发现 | 第19-20页 |
1.2.2 好氧反硝化作用机制 | 第20-24页 |
1.2.3 好氧反硝化菌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3 水源水库原位生物脱氮技术难点及技术对策分析 | 第24-29页 |
1.3.1 水源水库原位生物脱氮主要难点问题 | 第24-26页 |
1.3.2 技术对策分析 | 第26-28页 |
1.3.3 扬水曝气-原位生物净化组合技术 | 第28-29页 |
1.4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9-33页 |
1.4.1 研究对象—周村水库概述 | 第29页 |
1.4.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9-33页 |
2 周村水库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驯化与筛选 | 第33-65页 |
2.1 好氧反硝化菌富集驯化方法的确定 | 第33-35页 |
2.1.1 DM培养基富集筛选法 | 第33页 |
2.1.2 选择性反硝化培养基驯化筛选法 | 第33-35页 |
2.2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35-42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2.3 DM培养基富集、筛选好氧反硝化菌 | 第42-51页 |
2.3.1 沉积物采集(周村水库6个点位 ) | 第42页 |
2.3.2 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筛选 | 第42-43页 |
2.3.3 优势ZF菌株的碳、氮污染物降解性能 | 第43-47页 |
2.3.4 周质硝酸盐还原酶亚基基因(napA)的PCR扩增 | 第47-48页 |
2.3.5 优势ZF菌株的形态和 16S rDNA鉴定 | 第48-51页 |
2.4 选择性反硝化培养基富集、筛选好氧反硝化菌 | 第51-63页 |
2.4.1 沉积物采集(周村水库10个点位 ) | 第51页 |
2.4.2 贫营养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筛选 | 第51-54页 |
2.4.3 周质硝酸盐还原酶亚基基因(napA)的PCR扩增 | 第54-55页 |
2.4.4 优势贫营养WP菌株的好氧反硝化脱氮特性 | 第55-60页 |
2.4.5 16S rDNA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 第60-6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3 优势好氧反硝化脱氮菌的特性研究 | 第65-88页 |
3.1 反硝化功能基因的扩增及反硝化途径研究 | 第65-70页 |
3.1.1 nirS、nirK、norB、nosZ功能基因的扩增 | 第65-67页 |
3.1.2 菌株ZF31好氧反硝化途径及机理探究 | 第67-70页 |
3.2 好氧反硝化过程氮平衡计算 | 第70-71页 |
3.2.1 氮平衡计算方法 | 第70页 |
3.2.2 ZF31好氧反硝化过程中的氮平衡分析 | 第70-71页 |
3.3 RSM方法构建菌株脱氮效率模型 | 第71-80页 |
3.3.1 RSM方法用于生物反硝化模拟的创新点和优势 | 第71-72页 |
3.3.2 模型参数的选取及实验设计方案 | 第72-73页 |
3.3.3 模型方程的构建 | 第73-75页 |
3.3.4 模型检验与有效性分析 | 第75-77页 |
3.3.5 Design-Expert软件优化分析与验证 | 第77页 |
3.3.6 RSM等高线图、曲面图预测分析ZF31脱氮性能 | 第77-80页 |
3.4 WP优势菌的异养硝化特性 | 第80-82页 |
3.5 溶解氧对WP优势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 第82-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4 基于微污染水源水体特征的功能菌群构建 | 第88-96页 |
4.1 极端环境功能菌群构建策略 | 第88-89页 |
4.2 自适应策略驯化ZF贫营养脱氮菌群 | 第89-91页 |
4.2.1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89-90页 |
4.2.2 贫营养驯化ZF复配菌群过程 | 第90页 |
4.2.3 ZF复配菌群在贫营养条件下的脱氮效果 | 第90-91页 |
4.3 生态重组策略构建贫营养脱氮功能菌群 | 第91-94页 |
4.3.1 菌株复配原则与方案 | 第91页 |
4.3.2 菌株复配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4.3.3 最佳复配方案的确定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5 菌剂投加修复周村水库原水试验研究 | 第96-119页 |
5.1 试验装置 | 第96-97页 |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97-99页 |
5.2.1 试验用水和沉积物 | 第97页 |
5.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97-99页 |
5.3 试验系统设置及运行条件 | 第99-101页 |
5.3.1 菌种来源及培养 | 第99-100页 |
5.3.2 试验系统设置方案 | 第100页 |
5.3.3 试验系统运行条件 | 第100-101页 |
5.4 试验结果 | 第101-117页 |
5.4.1 氮污染物去除分析 | 第101-110页 |
5.4.2 BIOLOG测定分析微生物碳源利用以及群落活性变化 | 第110-113页 |
5.4.3 有机污染物去除分析 | 第113-114页 |
5.4.4 生物量变化分析 | 第114-115页 |
5.4.5 扬水曝气-原位生物净化组合技术应用分析 | 第115-11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6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 第119-12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9-12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6.3 建议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142-143页 |
二、发明专利授权 | 第143页 |
三、科研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