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中国城市环境问题 | 第10-11页 |
1.1.2 西安城市环境问题 | 第11页 |
1.2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界定 | 第13-14页 |
1.3.1 小气候与风景园林小气候 | 第13页 |
1.3.2 风环境及气流微循环 | 第13页 |
1.3.3 生物气候场 | 第13-14页 |
1.3.4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 第14页 |
1.3.5 气候适应性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风景园林小气候气流微循环研究方面 | 第14-15页 |
1.4.2 建筑户外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研究方面 | 第15-17页 |
1.4.3 户外空间气流微循环模拟方面 | 第17页 |
1.4.5 结语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6 小结 | 第19-20页 |
2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微循环运动相关原理 | 第20-34页 |
2.1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微循环研究尺度 | 第20-22页 |
2.2 风压通风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3 城市户外活动空间气流运动规律 | 第24-30页 |
2.3.1 受单体建筑影响气流运动规律 | 第24-25页 |
2.3.2 街区峡谷气流运动规律 | 第25-29页 |
2.3.3 受植物影响气流运动规律 | 第29-30页 |
2.4 热压通风基本原理 | 第30-33页 |
2.4.1 传统建筑热压通风 | 第31-32页 |
2.4.2 地下建筑热压通风 | 第32页 |
2.4.3 工业建筑热压通风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3 西安城市广场和街道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测试研究 | 第34-48页 |
3.1 测试意义 | 第34-35页 |
3.2 测试说明 | 第35-39页 |
3.2.1 测试目标 | 第35页 |
3.2.2 测试对象 | 第35-37页 |
3.2.3 测试时间 | 第37页 |
3.2.4 测试仪器 | 第37-39页 |
3.3 测试方案 | 第39-45页 |
3.3.1 广场测试方案 | 第39-42页 |
3.3.2 街道测试方案 | 第42-45页 |
3.4 测试成果 | 第45-47页 |
3.4.1 广场测试成果 | 第45-46页 |
3.4.2 街道测试成果 | 第46-47页 |
3.4.3 测试成果总结 | 第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4 广场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分析研究 | 第48-72页 |
4.1 广场空间尺度 | 第48-50页 |
4.2 广场气流微循环动因 | 第50-51页 |
4.2.1 外部风场的风压作用 | 第50页 |
4.2.2 广场内部的热压通风 | 第50-51页 |
4.3 大雁塔南广场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51-59页 |
4.3.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 | 第51-52页 |
4.3.2 广场气流运动CFD模拟 | 第52-55页 |
4.3.3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第55-58页 |
4.3.4 大雁塔南广场夏季测试结论 | 第58-59页 |
4.4 大雁塔南广场冬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59-64页 |
4.4.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 | 第59页 |
4.4.2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第59-63页 |
4.4.3 大雁塔南广场冬季测试结论 | 第63-64页 |
4.5 大雁塔北广场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64-68页 |
4.5.1 测试当天城市气象数据 | 第64页 |
4.5.2 广场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第64-68页 |
4.5.3 大雁塔北广场夏季测试结论 | 第68页 |
4.6 广场气流微循环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4.7 基于气流微循环分析的西安广场设计策略 | 第69-70页 |
4.7.1 小型广场设计策略 | 第69页 |
4.7.2 中型广场设计策略 | 第69-70页 |
4.7.3 大型广场设计方法 | 第70页 |
4.8 小结 | 第70-72页 |
5 街道空间小气候气流微循环分析研究 | 第72-100页 |
5.1. 街道空间尺度 | 第72-73页 |
5.2 街道空间类型划分 | 第73-75页 |
5.2.1 峡谷型街道空间 | 第73-74页 |
5.2.2 拱廊型街道空间 | 第74-75页 |
5.3 青年路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75-81页 |
5.3.1 街道气流运动CFD模拟 | 第75-77页 |
5.3.2 街道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第77-80页 |
5.3.3 青年路夏季测试结论 | 第80-81页 |
5.4 双仁府夏季测试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81-86页 |
5.4.1 街道气流运动CFD模拟 | 第81-83页 |
5.4.2 街道气流运动状况分析 | 第83-86页 |
5.4.3 双仁府夏季测试结论 | 第86页 |
5.5 街道气流微循环运动模式分析 | 第86-99页 |
5.5.1 0 点到7点时段气流微循环分析 | 第88-91页 |
5.5.2 8 点到17点时段 | 第91-96页 |
5.5.3 18点到23点时段 | 第96-99页 |
5.6 基于气流微循环分析的西安街道设计策略 | 第99页 |
5.7 小结 | 第99-10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101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101-102页 |
6.4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附录 | 第108-116页 |
附表 | 第108-112页 |
图录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