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面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沥青路面坑槽快速耐久型粘结料开发及修补技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1 坑槽修补料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2 坑槽粘结料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3 坑槽补缝界面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2 沥青路面坑槽补缝界面力学行为分析第22-34页
    2.1 考虑界面接触的有限元理论基础第22-24页
    2.2 界面接触模型第24-25页
        2.2.1 计算模型建立第24-25页
        2.2.2 计算参数选取第25页
    2.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2.3.1 修补厚度对补缝界面力学指标的影响第25-28页
        2.3.2 模量比对补缝界面力学指标的影响第28-29页
        2.3.3 修补尺寸对补缝界面力学指标的影响第29-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4页
3 坑槽粘结料开发与研究第34-54页
    3.1 坑槽修补块与原路面界面粘结破损机理第34-35页
        3.1.1 界面粘结破损机理第34-35页
        3.1.2 粘结界面层结构模型第35页
    3.2 水性环氧树脂、水泥对乳化沥青单一或复合改性机理第35-38页
        3.2.1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机理第36-37页
        3.2.2 水泥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改性机理第37-38页
    3.3 粘结界面力学性能评价与技术要求第38-41页
        3.3.1 界面粘结性能评价方法第38-39页
        3.3.2 原材料选择及技术指标第39-41页
    3.4 WEA型粘结料最佳配合比确定第41-47页
        3.4.1 WEA型粘结料配方设计试验方案第41-43页
        3.4.2 WEA型粘结料各组分最佳掺配比例第43-47页
    3.5 CWEA型粘结料配比设计第47-52页
        3.5.1 CWEA型粘结料配方确定试验方案第48-49页
        3.5.2 CWEA型粘结料配方确定第49-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4 坑槽修补界面力学试验第54-68页
    4.1 补缝界面试验设备及方案第54-56页
        4.1.1 坑槽修补界面力学试验设备第54-55页
        4.1.2 界面试验参数设置第55页
        4.1.3 试件制备第55-56页
        4.1.4 试验方案第56页
    4.2 底缝层间力学试验结果分析第56-63页
        4.2.1 粘结料洒布剂量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2.2 粘结料类型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4.2.3 温度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2-63页
    4.3 粘结料微观结构分析第63-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8页
5 修补复合结构疲劳损伤模型研究第68-90页
    5.1 修补复合结构疲劳特性第68-70页
        5.1.1 疲劳试验理论基础第68-69页
        5.1.2 修补结构疲劳损伤特性第69-70页
    5.2 粘弹塑性疲劳模型第70-77页
        5.2.1 非线性粘弹塑性疲劳方程第70-76页
        5.2.2 考虑损伤的粘弹塑性疲劳模型第76-77页
    5.3 疲劳试验准备第77-81页
        5.3.1 疲劳试验方法与设备选取第77-79页
        5.3.2 疲劳试验参数选择第79-81页
    5.4 疲劳试验分析与模型验证第81-88页
        5.4.1 疲劳试验结果及分析第81-85页
        5.4.2 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第85-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6 沥青路面坑槽修补工艺及经济性研究第90-98页
    6.1 坑槽修补施工质量控制工艺研究第90-96页
        6.1.1 坑槽修补料及性能指标第90-93页
        6.1.2 修补施工质量控制工艺第93-96页
    6.2 坑槽修补经济社会效益第96-97页
    6.3 本章小结第97-98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7.1 结论第98-99页
    7.2 创新点第99页
    7.3 展望第99-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羞怯的调查与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下一篇:生命意义源与生命意义感对戒毒人员复吸倾向的影响与团体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