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1.2.2 研究范畴 | 第10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以房养老的可行性 | 第10-11页 |
1.3.2 对以房养老的质疑 | 第11-12页 |
1.4 研究理论 | 第12-14页 |
1.4.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第12页 |
1.4.2 家庭代际财富传递理论 | 第12-13页 |
1.4.3 外部性理论 | 第13-14页 |
2 以房养老在国内外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20页 |
2.1 国外以房养老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6页 |
2.1.1 美国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14-16页 |
2.1.2 新加坡的以房养老模式 | 第16页 |
2.2 国内以房养老模式的试点 | 第16-18页 |
2.2.1 南京“以房换养”模式 | 第17页 |
2.2.2 北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 | 第17页 |
2.2.3 上海“售后返租”模式 | 第17-18页 |
2.2.4 杭州的多样以房养老模式 | 第18页 |
2.3 国内外以房养老实践对我国以房养老发展的启示 | 第18-20页 |
2.3.1 发挥政府作用 | 第18-19页 |
2.3.2 激发市场力量 | 第19页 |
2.3.3 开发多样化以房养老产品 | 第19-20页 |
3 实施以房养老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6页 |
3.1 老龄化社会加剧,养老金收不抵支 | 第20-22页 |
3.1.1 老龄化水平高 | 第20-21页 |
3.1.2 养老金面临危机 | 第21-22页 |
3.2 养老方式结构单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 第22-24页 |
3.2.1 养老方式以居家养老为主 | 第22页 |
3.2.2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居家养老功能弱化 | 第22-23页 |
3.2.3 社会养老机制尚不完善 | 第23-24页 |
3.3 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天然局限性 | 第24页 |
3.4 老年人的需求层次正在提高 | 第24-26页 |
4 实施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41页 |
4.1 实施以房养老在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36页 |
4.1.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1.2 调查对象对以房养老的接受情况 | 第27-31页 |
4.1.3 影响以房养老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4.1.4 小结 | 第36页 |
4.2 实施以房养老在理论层面上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9页 |
4.2.1 住房拥有率与人均住宅面积 | 第36-37页 |
4.2.2 住房产权可交易 | 第37-38页 |
4.2.3 房地产市场活跃 | 第38-39页 |
4.3 实施以房养老在技术层面上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1页 |
4.3.1 商业银行 | 第39-40页 |
4.3.2 保险机构 | 第40-41页 |
5 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及应对建议 | 第41-47页 |
5.1 推行以房养老的障碍 | 第41-44页 |
5.1.1 传统观念制约以房养老发展 | 第41页 |
5.1.2 政府定位不明确,公共职能缺失 | 第41页 |
5.1.3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41-42页 |
5.1.4 金融市场不成熟 | 第42页 |
5.1.5 以房养老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 第42-44页 |
5.2 推行以房养老的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5.2.1 加强宣传引导,转变传统观念 | 第44页 |
5.2.2 明确政府定位,完善公共职能 | 第44-45页 |
5.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45页 |
5.2.4 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市场 | 第45页 |
5.2.5 各司其职,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 | 第45-46页 |
5.2.6 健全配套服务,提高制度效率 | 第46页 |
5.2.7 针对目标群体,扩大试点范围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47-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7页 |
6.2 论文不足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