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1.1.1 体育运动对于健康生活富有意义 | 第11页 |
1.1.2 传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面临困境 | 第11-12页 |
1.1.3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冲击 | 第12页 |
1.1.4 慕课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带来了机遇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慕课对传统教学影响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慕课对高校教师影响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慕课潮流下体育课程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第16页 |
1.2.5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研究 | 第16-17页 |
1.2.6 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访谈结果简述 | 第20-31页 |
2.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 第20-21页 |
2.1.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 第20-21页 |
2.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 第21页 |
2.2 慕课 | 第21-24页 |
2.2.1 慕课的概念及内涵 | 第21-22页 |
2.2.2 慕课的特点 | 第22-24页 |
2.2.3 慕课课程的优势 | 第24页 |
2.3 PBL模式 | 第24-27页 |
2.3.1 PBL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3.2 PBL模式的内涵 | 第25-26页 |
2.3.3 PBL模式的特点 | 第26-27页 |
2.4 访谈结果简述 | 第27-31页 |
2.4.1 访谈对象、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7页 |
2.4.2 教师访谈结果简述 | 第27-29页 |
2.4.3 学生访谈结果简述 | 第29-31页 |
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革动向 | 第31-38页 |
3.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1.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3.1.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1.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其他方面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 问题产生原因的探析 | 第34-36页 |
3.2.1 缺乏清晰稳定的课程、教学理念 | 第34-35页 |
3.2.2 以教师为教学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 第35页 |
3.2.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综合素质不足 | 第35-36页 |
3.2.4 其他方面的原因 | 第36页 |
3.3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愿景和改革动向 | 第36-38页 |
3.3.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愿景 | 第36-37页 |
3.3.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动向 | 第37-38页 |
4 PBL模式下建构高校公共体育慕课的可能 | 第38-44页 |
4.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慕课结合 | 第38-42页 |
4.1.1 慕课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带来的挑战 | 第38-39页 |
4.1.2 慕课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 第39-40页 |
4.1.3 慕课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结合的适切性 | 第40-41页 |
4.1.4 慕课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结合的路径 | 第41-42页 |
4.2 PBL模式与高校公共体育慕课的结合 | 第42-44页 |
4.2.1 PBL与高校公共体育慕课结合的可行性 | 第42-43页 |
4.2.2 PBL与高校公共体育慕课结合的意义 | 第43-44页 |
5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 | 第44-54页 |
5.1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分析 | 第44-45页 |
5.1.1 建构的逻辑起点: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5.1.2 建构的目标: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 第45页 |
5.2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内容 | 第45-48页 |
5.2.1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的要素 | 第45-46页 |
5.2.2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程序 | 第46-47页 |
5.2.3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实施 | 第47-48页 |
5.3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面临的困境 | 第48-50页 |
5.3.1 学校管理层面:对体育慕课建构支持力度不够 | 第48-49页 |
5.3.2 教师队伍层面:对慕课以及PBL模式的认知不足 | 第49页 |
5.3.3 课程自身层面:如何适应体育课程的特点成为挑战 | 第49页 |
5.3.4 课程体系层面:如何与传统体育课程合理配合需要实践探索 | 第49页 |
5.3.5 课程定位层面:如何恰当理解课程定位影响课程实施效果 | 第49-50页 |
5.3.6 开发程序层面:探索阶段程序不成熟,效果有待检验 | 第50页 |
5.4 PBL模式下高校公共体育慕课建构的保障措施 | 第50-53页 |
5.4.1 提高体育课程建构重要性认知,加强体育课程建构宣传 | 第50页 |
5.4.2 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 第50-51页 |
5.4.3 增加课程建构投入,依靠先进教育信息技术 | 第51页 |
5.4.4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建构 | 第51页 |
5.4.5 不断总结建构经验,积极借鉴国际经验 | 第51-53页 |
5.5 结论与不足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