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热管传热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理论基础及三维模型建立 | 第16-32页 |
2.1 传热学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2.1.1 热传导 | 第16-17页 |
2.1.2 热对流 | 第17页 |
2.1.3 热辐射 | 第17页 |
2.2 温差发电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2.2.1 塞贝克效应 | 第17-18页 |
2.2.2 珀尔帖效应 | 第18-19页 |
2.2.3 汤姆逊效应 | 第19页 |
2.3 热电材料及单元 | 第19-21页 |
2.4 热管传热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2.5 内燃机传热基本理论 | 第24-25页 |
2.6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设计 | 第25-31页 |
2.6.1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2.6.2 热管 | 第26页 |
2.6.3 热电发电组 | 第26-27页 |
2.6.4 散热片 | 第27页 |
2.6.5 风冷内燃机散热面积的计算理论计算 | 第27-29页 |
2.6.6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计算 | 第29-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热源温度场分析 | 第32-46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 | 第32-37页 |
3.2.1 建模软件及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3.2.2 发动机工作过程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34-37页 |
3.3 风冷发动机温度场分析及理论基础 | 第37-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性能分析 | 第46-62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温度场分析 | 第46-52页 |
4.2.1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47页 |
4.2.3 边界条件和参数设定 | 第47-48页 |
4.2.4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温度场的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4.3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冷却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4.4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热电性能分析 | 第55-61页 |
4.4.1 热电单元有限元模型 | 第55-56页 |
4.4.2 边界条件和参数设置 | 第56-57页 |
4.4.3 热电单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4.4 整个系统的分析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的优化仿真分析 | 第62-67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热电单元横截面积以及厚度对其发电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3 散热片尺寸对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63-64页 |
5.4 散热片节距、长度及热电单元厚度的优化 | 第64-65页 |
5.5 优化后系统的发电与冷却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5.5.1 结构改进 | 第65页 |
5.5.2 改进后温差发电式内燃机冷却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