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体系钛阳极氧化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钛及钛合金的基本性质和钛资源 | 第12-13页 |
1.2 钛及钛合金的发展史 | 第13页 |
1.3 钛及钛合金在现代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钛及钛合金表面处理方法概述 | 第14-16页 |
1.5 阳极氧化技术介绍 | 第16-19页 |
1.5.1 阳极氧化技术发展 | 第16页 |
1.5.2 阳极氧化前处理 | 第16-19页 |
1.6 钛及钛合金阳极氧化着色机理 | 第19页 |
1.7 成膜过程的表示 | 第19-21页 |
1.7.1 成膜的化学表示 | 第19-20页 |
1.7.2 成膜的动力学表示 | 第20-21页 |
1.8 金属的钝化 | 第21-23页 |
1.9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10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4页 |
2.1.3 试验设备 | 第24页 |
2.1.4 电解装置 | 第24-25页 |
2.1.5 电解液 | 第25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5-28页 |
2.2.1 前处理 | 第25-26页 |
2.2.2 电化学抛光 | 第26页 |
2.2.3 阳极氧化 | 第26-27页 |
2.2.4 封孔处理 | 第27-28页 |
2.3 膜层的表征分析实验 | 第28-30页 |
2.3.1 宏观色泽分析 | 第28页 |
2.3.2 着色膜层的色泽均匀性评价 | 第28页 |
2.3.3 着色膜层色差分析 | 第28页 |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8-29页 |
2.3.5 电化学测试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阳极氧化电压对氧化膜层的影响 | 第30-39页 |
3.2.1 膜层色泽 | 第31-33页 |
3.2.2 封孔处理对膜层色泽的影响 | 第33页 |
3.2.3 膜层表面形貌 | 第33-35页 |
3.2.4 膜层物相分析 | 第35-36页 |
3.2.5 膜层耐蚀性 | 第36-39页 |
3.3 时间对阳极氧化膜层的影响 | 第39-43页 |
3.3.1 膜层色泽 | 第39-40页 |
3.3.2 膜层表面形貌 | 第40-41页 |
3.3.3 膜层物相分析 | 第41-42页 |
3.3.4 膜层的耐腐蚀性 | 第42-43页 |
3.4 温度对阳极氧化膜层的影响 | 第43-48页 |
3.4.1 膜层色泽 | 第44-45页 |
3.4.2 膜层微观形貌 | 第45-46页 |
3.4.3 膜层物相分析 | 第46-47页 |
3.4.4 膜层耐蚀性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施加电压次数对阳极氧化的影响 | 第49-63页 |
4.1 二次阳极氧化的原理 | 第49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4.3 阳极氧化膜层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62页 |
4.4.1 二次阳极氧化膜层的表面色泽研究 | 第51-52页 |
4.4.2 阳极氧化膜的形貌研究 | 第52-53页 |
4.4.3 氧化膜层全谱分析 | 第53-54页 |
4.4.4 氧化膜层深度溅射分析 | 第54-55页 |
4.4.5 氧化膜层XPS窄谱分析 | 第55-59页 |
4.4.6 氧化膜层开路电位测试 | 第59-60页 |
4.4.7 氧化膜层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 第60-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