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车辆工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车体构造及设备论文--车辆设备论文

柴油发电机组双层隔振系统优化设计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隔振设计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柴油机组减振现状第13-15页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柴油机组模型建立及隔振理论分析第17-41页
    2.1 隔振理论基础分析第17-21页
        2.1.1 单层隔振系统分析第17-19页
        2.1.2 双层隔振系统分析第19-21页
    2.2 柴油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模型建立第21-40页
        2.2.1 柴油机组双层隔振系统振动方程第22-37页
        2.2.2 柴油机组激振力特性第37-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隔振系统初始刚度计算及优化理论概述第41-53页
    3.1 隔振系统隔振性能评价指标第41-42页
        3.1.1 系统振动烈度第41-42页
        3.1.2 激振力方向的力传递率第42页
    3.2 优化理论概述第42-48页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3.2.2 优化方法的选择第44-48页
    3.3 隔振系统隔振器分组及刚度比的确定第48-52页
        3.3.1 一级隔振器分组及刚度比确定第48-50页
        3.3.2 二级隔振器分组及刚度比确定第50-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柴油机组动刚度优化设计及仿真分析第53-76页
    4.1 系统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的影响第53-58页
        4.1.1 系统参数对振幅的影响第53-56页
        4.1.2 刚度对力传递率的影响第56-58页
    4.2 力传递率为目标的动刚度优化设计分析第58-66页
        4.2.1 设计变量第58-59页
        4.2.2 约束条件第59-60页
        4.2.3 优化目标第60-61页
        4.2.4 优化结果第61-66页
    4.3 振动烈度为目标的动刚度优化设计分析第66-75页
        4.3.1 设计变量第67页
        4.3.2 约束条件第67-68页
        4.3.3 优化目标第68页
        4.3.4 优化结果第68-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77页
    5.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第82-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VEGFrs699947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单目视觉的多特征前方车辆检测及测距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