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脂肪族化合物(无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肪族醇(醇、羟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论文--脂肪族醇论文

黄孢原毛平革菌促进凤眼莲发酵产乙醇效率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6页
        1.2.1 凤眼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2 纤维素乙醇预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3 白腐真菌在纤维素乙醇中的应用进展第21-26页
    1.3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 技术路线图第27-28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第28-35页
    2.1 实验材料第28-30页
        2.1.1 凤眼莲植株第28页
        2.1.2 黄孢原毛平革菌第28页
        2.1.3 实验试剂第28-30页
        2.1.4 实验仪器设备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5页
        2.2.1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激活及培养第30页
        2.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0-32页
        2.2.3 还原糖含量及各组成成分的测定第32-34页
        2.2.4 乙醇含量的测定第34-35页
第三章 单一微生物法处理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第35-45页
    3.1 实验材料准备第35页
        3.1.1 降解体系的制备第35页
        3.1.2 降解后糖化样品的提取第35页
    3.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凤眼莲的单因素实验第35-36页
        3.2.1 接种量对产糖量的影响第35页
        3.2.2 降解温度对产糖量的影响第35-36页
        3.2.3 降解时间对产糖量的影响第3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38页
        3.3.1 接种量水平的选取第36-37页
        3.3.2 降解温度水平的选取第37页
        3.3.3 降解时间水平的选取第37-38页
    3.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降解条件的优化第38-44页
        3.4.1 回归模型与显著性分析第39-40页
        3.4.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第40-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第45-52页
    4.1 实验材料准备第45页
    4.2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的降解条件优化研究第45-49页
        4.2.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第45-47页
        4.2.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第47-49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9-51页
        4.3.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的方差分析第49页
        4.3.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方差分析第49-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凤眼莲降解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形貌表征第52-59页
    5.1 实验材料准备第52页
    5.2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木质纤维素成分的变化第52-53页
    5.3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的形貌表征第53-58页
        5.3.1 扫描电镜形貌表征第53-55页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形貌表征第55-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第59-66页
    6.1 实验材料准备第59-60页
        6.1.1 凤眼莲原料第59页
        6.1.2 实验菌种准备第59页
        6.1.3 酵母菌培养液第59-60页
        6.1.4 酵母菌悬液配置第60页
    6.2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第60-61页
        6.2.1 乙醇标曲的制备第60页
        6.2.2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第60-61页
        6.2.3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第61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1-65页
        6.3.1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第61-63页
        6.3.2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第63-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7.1 结论第66-67页
    7.2 建议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芯片焊接质量自动光学检测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磨矿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