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2.1 凤眼莲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纤维素乙醇预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2.3 白腐真菌在纤维素乙醇中的应用进展 | 第21-2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2.1.1 凤眼莲植株 | 第28页 |
2.1.2 黄孢原毛平革菌 | 第28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8-30页 |
2.1.4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2.2.1 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激活及培养 | 第30页 |
2.2.2 黄孢原毛平革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0-32页 |
2.2.3 还原糖含量及各组成成分的测定 | 第32-34页 |
2.2.4 乙醇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单一微生物法处理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 | 第35-45页 |
3.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35页 |
3.1.1 降解体系的制备 | 第35页 |
3.1.2 降解后糖化样品的提取 | 第35页 |
3.2 黄孢原毛平革菌降解凤眼莲的单因素实验 | 第35-36页 |
3.2.1 接种量对产糖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降解温度对产糖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降解时间对产糖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3.3.1 接种量水平的选取 | 第36-37页 |
3.3.2 降解温度水平的选取 | 第37页 |
3.3.3 降解时间水平的选取 | 第37-38页 |
3.4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38-44页 |
3.4.1 回归模型与显著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第40-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水解产糖条件的优化 | 第45-52页 |
4.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45页 |
4.2 化学法联合微生物法对凤眼莲的降解条件优化研究 | 第45-49页 |
4.2.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45-47页 |
4.2.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对凤眼莲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47-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4.3.1 稀酸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的方差分析 | 第49页 |
4.3.2 稀碱联合黄孢原毛平革菌实验方差分析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凤眼莲降解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形貌表征 | 第52-59页 |
5.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52页 |
5.2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木质纤维素成分的变化 | 第52-53页 |
5.3 凤眼莲预处理前后的形貌表征 | 第53-58页 |
5.3.1 扫描电镜形貌表征 | 第53-55页 |
5.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形貌表征 | 第55-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 | 第59-66页 |
6.1 实验材料准备 | 第59-60页 |
6.1.1 凤眼莲原料 | 第59页 |
6.1.2 实验菌种准备 | 第59页 |
6.1.3 酵母菌培养液 | 第59-60页 |
6.1.4 酵母菌悬液配置 | 第60页 |
6.2 凤眼莲发酵产燃料乙醇工艺的选择 | 第60-61页 |
6.2.1 乙醇标曲的制备 | 第60页 |
6.2.2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60-61页 |
6.2.3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61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6.3.1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61-63页 |
6.3.2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