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1.2 研究进展 | 第20-34页 |
| 1.2.1 客运交通 | 第20-23页 |
| 1.2.2 空间分布 | 第23-25页 |
| 1.2.3 空间相互作用 | 第25-30页 |
| 1.2.4 距离 | 第30-32页 |
| 1.2.5 尺度与分辨率 | 第32-34页 |
| 1.3 拟解决关键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4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 1.4 创新点 | 第37-3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 第39-52页 |
| 2.1 研究区域 | 第39-40页 |
| 2.2 数据来源 | 第40-44页 |
| 2.2.1 公路客运数据 | 第40页 |
| 2.2.2 铁路客运数据 | 第40-42页 |
| 2.2.3 民航客运数据 | 第42-43页 |
| 2.2.4 城市公交数据 | 第43-44页 |
| 2.2.5 辅助分析数据 | 第44页 |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44-52页 |
| 2.3.1 地图匹配 | 第44页 |
| 2.3.2 公路 | 第44-45页 |
| 2.3.3 铁路 | 第45-47页 |
| 2.3.4 民航 | 第47页 |
| 2.3.5 公交 | 第47-52页 |
| 第三章 站点的空间分布及变化 | 第52-70页 |
| 3.1 引言 | 第5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52-53页 |
| 3.2.1 核密度估计 | 第52-53页 |
| 3.2.2 相关分析 | 第53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53-68页 |
| 3.3.1 城市体系的站点空间分布 | 第53-61页 |
| 3.3.2 城市内部的站点空间分布 | 第61-65页 |
| 3.3.3 站点空间分布的变化 | 第65-68页 |
| 3.4 讨论 | 第68页 |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单元的输入输出规模 | 第70-110页 |
| 4.1 引言 | 第70页 |
| 4.2 研究方法 | 第70-72页 |
| 4.2.1 客运线路计算 | 第70-71页 |
| 4.2.2 空间嵌入 | 第71-72页 |
| 4.2.3 "位序——规模"分析 | 第72页 |
| 4.3 结果分析 | 第72-106页 |
| 4.3.1 城市体系的单元输入输出 | 第72-87页 |
| 4.3.2 城市内部的单元输入输出 | 第87-106页 |
| 4.4 讨论 | 第106-107页 |
| 4.5 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五章 单元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 第110-142页 |
| 5.1 引言 | 第110页 |
| 5.2 研究方法 | 第110-113页 |
| 5.2.1 网络分析 | 第110-111页 |
| 5.2.2 复杂网络 | 第111-112页 |
| 5.2.3 空间嵌入网络 | 第112-113页 |
| 5.3 结果分析 | 第113-139页 |
| 5.3.1 城市体系单元间相互作用 | 第113-125页 |
| 5.3.2 城市内部单元间相互作用 | 第125-139页 |
| 5.4 讨论 | 第139-140页 |
| 5.5 小结 | 第140-142页 |
| 第六章 相互作用的距离 | 第142-171页 |
| 6.1 引言 | 第142-143页 |
| 6.2 研究方法 | 第143-147页 |
| 6.2.1 城市体系单元间距离、时间计算 | 第143-146页 |
| 6.2.2 城市内部单元间距离、时间计算 | 第146-147页 |
| 6.3 结果分析 | 第147-168页 |
| 6.3.1 城市体系 | 第147-155页 |
| 6.3.2 城市内部 | 第155-168页 |
| 6.4 讨论 | 第168-169页 |
| 6.5 小结 | 第169-171页 |
| 第七章 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变化 | 第171-217页 |
| 7.1 引言 | 第171页 |
| 7.2 研究方法 | 第171-175页 |
| 7.2.1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 第171-172页 |
| 7.2.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第172-175页 |
| 7.3 结果分析 | 第175-206页 |
| 7.3.1 城市体系单元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变化 | 第175-188页 |
| 7.3.2 城市内部单元间相互作用强度随距离变化的变化 | 第188-206页 |
| 7.4 讨论 | 第206-215页 |
| 7.4.1 周期性波动 | 第206-209页 |
| 7.4.2 阵发性与记忆性 | 第209-212页 |
| 7.4.3 进一步猜想 | 第212-215页 |
| 7.5 小结 | 第215-217页 |
| 第八章 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的拟合 | 第217-234页 |
| 8.1 引言 | 第217-218页 |
| 8.2 研究方法 | 第218页 |
| 8.3 结果分析 | 第218-230页 |
| 8.3.1 城市体系单元间相互作用模型的拟合 | 第218-225页 |
| 8.3.2 城市内部单元间相互作用模型的拟合 | 第225-230页 |
| 8.4 讨论 | 第230-232页 |
| 8.4.1 与相关研究比较 | 第230-231页 |
| 8.4.2 进一步猜想 | 第231-232页 |
| 8.5 小结 | 第232-234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34-239页 |
| 9.1 结论 | 第234-237页 |
| 9.1.1 城市体系 | 第234-236页 |
| 9.1.2 城市内部 | 第236-237页 |
| 9.2 不足与展望 | 第237-2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9-254页 |
| 后记 | 第254-255页 |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