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6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产权与产权制度 | 第17-24页 |
2.1 产权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 第17-22页 |
2.1.1 产权的定义百家争鸣尚无统一 | 第17-19页 |
2.1.2 产权的一般含义 | 第19-20页 |
2.1.3 产权的基本功能 | 第20-22页 |
2.2 产权制度的含义及类型 | 第22-24页 |
2.2.1 产权制度的含义 | 第22-23页 |
2.2.2 产权制度的类型 | 第23-24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4-31页 |
3.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产生 | 第24-26页 |
3.1.1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萌芽 | 第24页 |
3.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产权观 | 第24-25页 |
3.1.3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25页 |
3.1.4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产权认识的飞跃 | 第25-26页 |
3.1.5 《哲学的贫困》——产权思想成熟 | 第26页 |
3.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发展和主要结论 | 第26-31页 |
3.2.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发展 | 第26-28页 |
3.2.2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主要结论 | 第28-31页 |
第4章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31-37页 |
4.1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生 | 第31-33页 |
4.1.1 西方产权理论的萌芽 | 第31-32页 |
4.1.2 西方产权理论的兴起 | 第32页 |
4.1.3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形成 | 第32-33页 |
4.2 西方产权理论的基石和发展 | 第33-37页 |
4.2.1 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范畴——交易成本 | 第33-34页 |
4.2.2 科斯定理及对其评价 | 第34-35页 |
4.2.3 西方产权理论的新发展 | 第35-37页 |
第5章 产权理论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 第37-47页 |
5.1 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 第37-40页 |
5.1.1 产权多元化改革的背景 | 第37-38页 |
5.1.2 在规范中发展混合所有制 | 第38页 |
5.1.3 债转股 | 第38-39页 |
5.1.4 职工持股 | 第39-40页 |
5.2 核心性制度建设 | 第40-43页 |
5.2.1 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妥善实施“再国有化”战略 | 第40-42页 |
5.2.2 加强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 | 第42页 |
5.2.3 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新框架 | 第42-43页 |
5.3 支持性制度建设 | 第43-47页 |
5.3.1 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和道德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5.3.2 提高法制建设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