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I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硅酸镁吸附剂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介孔材料概述 | 第13-20页 |
1.2.1 介孔材料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2 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5-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合成机理 | 第21-26页 |
2.1 介孔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21-22页 |
2.2 空心纳米结构的生成机理 | 第22-24页 |
2.3 硅酸镁吸附剂的吸附机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3.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第26页 |
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3.3 实验表征仪器 | 第27-30页 |
3.3.1 X射线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D) | 第27页 |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 第27-28页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 第28页 |
3.3.4 N_2吸-脱附实验(N_2 Ad-desorption measurements)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典型介孔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30-43页 |
4.1 SBA-15介孔氧化硅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30-34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4.2 KIT-6介孔氧化硅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34-38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4.3 CMK-3介孔碳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38-41页 |
4.3.1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4.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介孔硅酸镁/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43-49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4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晶化介孔硅酸镁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吸附性能测试 | 第49-59页 |
6.1 晶化介孔硅酸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49-53页 |
6.1.1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6.1.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6.2 晶化介孔硅酸镁对Pb~(2+)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6.2.1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6.3 晶化介孔硅酸镁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测试 | 第54-59页 |
6.3.1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