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军山水画审美视角与艺术表现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三) 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 (四) 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10-11页 |
| 一、白晓军艺术历程 | 第11-15页 |
| (一) 白晓军艺术经历 | 第11-12页 |
| (二) 岭南画派与泛漓江流域绘画 | 第12-15页 |
| 二、白晓军艺术审美视角的阐释 | 第15-28页 |
| (一) 审美视角的显现方式 | 第15-20页 |
| 1. 独辟清幽寄情山水的理念 | 第16-19页 |
| 2. 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 第19-20页 |
| (二) 艺术对象的取材 | 第20-25页 |
| 1. 主体山石的选取 | 第21-23页 |
| 2. 缀景草木的取舍 | 第23-24页 |
| 3. 条块烟云流水的布局 | 第24-25页 |
| (三) 白晓军艺术审美观念 | 第25-28页 |
| 1. 原生态自然美 | 第25-26页 |
| 2. 人与自然和谐美 | 第26-28页 |
| 三、艺术作品语言特点与意境表现 | 第28-39页 |
| (一) 绘画语言的形成分析 | 第28-32页 |
| 1. 苍劲的笔墨语言 | 第28-30页 |
| 2. 简淡的敷色效果 | 第30-31页 |
| 3. 整合的点线面构成方式 | 第31-32页 |
| (二) 艺术作品的意境 | 第32-39页 |
| 1. 爽健秀逸的借景 | 第33-35页 |
| 2. 秀润天成的创作 | 第35-36页 |
| 3. 幽静深厚的寄情 | 第36-37页 |
| 4. 野逸苍茫的意趣 | 第37-39页 |
| 四、白晓军作品的实践意义 | 第39-44页 |
| (一) 多元的艺术观察角度 | 第39-40页 |
| (二) 勤勉务实的创作态度 | 第40-41页 |
| (三) 求真求善的艺术修养 | 第41-42页 |
| (四) 桂北研究及创作实践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注释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