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心系病证论文--失眠、健忘论文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及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3-14页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14-25页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第14-16页
        1.1 失眠病名源流第14-15页
        1.2 失眠病因病机源流概述第15-16页
    2 失眠痰热证的病因病机研究第16-19页
        2.1 情志失调第16-17页
        2.2 饮食失节第17页
        2.3 劳逸失度第17页
        2.4 自然环境的改变第17-18页
        2.5 年老体虚第18页
        2.6 体质变化第18-19页
        2.7 其他因素第19页
        2.8 总结第19页
    3 中药治疗失眠概述第19-22页
        3.1 清热化痰法第19-20页
        3.2 补益心脾法第20页
        3.3 交通心肾法第20页
        3.4 益气镇惊法第20-21页
        3.5 疏肝泻火法第21页
        3.6 温阳治疗法第21页
        3.7 中成药第21页
        3.8 总结第21-22页
    4 西药治疗失眠概述第22-25页
        4.1 镇静催眠药物第22-23页
        4.2 非镇静催眠药物第23-24页
        4.3 总结第24-25页
第二部分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第25-28页
    1 研究目的第25页
    2 研究方法第25-27页
        2.1 病例来源第25页
        2.2 诊断标准第25-26页
        2.3 纳入标准第26页
        2.4 排除标准第26-27页
    3 研究结果第27-28页
        3.1 人口学情况第27页
        3.2 证型分布第27-28页
第三部分 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第28-38页
    1 研究目的第28页
    2 研究方法第28-31页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第28页
        2.2 诊断标准第28-29页
        2.3 纳入标准第29页
        2.4 排除标准第29页
        2.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第29-30页
        2.6 治疗方法第30页
        2.7 观察指标第30页
        2.8 疗效评定标准第30-31页
        2.9 统计方法第31页
    3 研究结果第31-38页
        3.1 一般资料第31-32页
        3.2 治疗结果分析第32-38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8-48页
    1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部分第38-42页
        1.1 失眠多见于女性患者第38页
        1.2 失眠多见于中年患者第38-39页
        1.3 痰热失眠病机变化浅析第39-41页
        1.4 总结第41-42页
    2 清痰养阴法治疗痰热阴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部分第42-44页
        2.1 清痰养阴方的确立第42-43页
        2.2 百乐眠胶囊第43-44页
        2.3 艾司唑仑第44页
        2.4 疗效分析第44页
    3 临证体会第44-46页
        3.1 重视精神调摄第44-45页
        3.2 四诊要合参第45页
        3.3 补益需除痰第45页
        3.4 治痰要理气第45-46页
        3.5 养阴要防痰第46页
        3.6 清热要活血第46页
        3.7 慎用助阳药第46页
    4 问题与展望第46-48页
        4.1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46-47页
        4.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47-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1第53-54页
附录2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龙丹理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瘀肺证)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基于德尔菲法和共识会议法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