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1-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18页 |
1 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进展 | 第18-44页 |
1.1 SO_2和NO_x的来源和危害 | 第18-19页 |
1.1.1 SO_2的来源和危害 | 第18页 |
1.1.2 NO_x的来源和危害 | 第18-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烟气脱硫工艺 | 第20-27页 |
1.3.1 传统的物理-化学法FGD工艺 | 第20-24页 |
1.3.2 生物法烟气脱硫 | 第24-27页 |
1.4 烟气脱硝工艺 | 第27-36页 |
1.4.1 还原法脱除NO_x的工艺 | 第28页 |
1.4.2 吸收法脱除NO_x的工艺 | 第28-31页 |
1.4.3 生物法脱除NO_x的工艺 | 第31-34页 |
1.4.4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脱硝工艺 | 第34-36页 |
1.5 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 第36-42页 |
1.5.1 常见的一体化脱硫脱硝工艺 | 第36-37页 |
1.5.2 新型的络合吸收-生物还原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 第37-42页 |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6.1 立题依据 | 第4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2 SRB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 第44-6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2.2 结果和讨论 | 第48-61页 |
2.2.1 SRB的分离和鉴定 | 第48-50页 |
2.2.2 菌株D.sp.CMX的硫酸盐还原能力 | 第50-53页 |
2.2.3 初始pH对菌株D.sp.CMX生长和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53页 |
2.2.4 电子供体对菌株D.sp.CMX生长和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53-55页 |
2.2.5 初始硫酸盐浓度对菌株D.sp.CMX生长和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55-58页 |
2.2.6 接种量对菌株D.sp.CMX生长和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58-59页 |
2.2.7 盐度对菌株D.sp.CMX生长和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59-6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菌株D.sp.CMX在脱硫脱硝络合吸收液中还原硫酸盐的能力 | 第62-84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3.2 结果和讨论 | 第66-82页 |
3.2.1 Fe(Ⅱ)EDTA和Fe(Ⅲ)EDTA存在对体系中ORP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2 Fe(Ⅱ)EDTA对菌株D.sp.CMX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3 Fe(Ⅲ)EDTA对菌株D.sp.CMX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69-71页 |
3.2.4 Fe(Ⅱ)EDTA-NO对菌株D.sp.CMX还原硫酸盐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5 Fe(Ⅱ)EDTA-NO存在时,菌株D.sp.CMX硫酸盐还原能力的恢复 | 第72-78页 |
3.2.6 在络合脱硝吸收液中,硫酸盐和Fe(Ⅱ)EDTA-NO转化产物的研究 | 第78-8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在菌株D.sp.CMX纯培养体系中的Fe(Ⅲ)EDTA和Fe(Ⅱ)EDTA-NO还原 | 第84-104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84-8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4.2 结果和讨论 | 第87-103页 |
4.2.1 菌株D.sp.CMX的Fe(Ⅲ)EDTA还原 | 第87-89页 |
4.2.2 菌株D.sp.CMX的Fe(Ⅱ)EDTA-NO还原 | 第89-91页 |
4.2.3 Fe(Ⅲ)EDTA对菌株D.sp.CMX还原Fe(Ⅱ)EDTA-NO的影响 | 第91-93页 |
4.2.4 Fe(Ⅱ)EDTA-NO对菌株D.sp.CMX还原Fe(Ⅲ)EDTA的影响 | 第93-95页 |
4.2.5 硫酸盐对菌株D.sp.CMX还原Fe(Ⅱ)EDTA-NO的影响 | 第95-96页 |
4.2.6 硫酸盐对菌株D.sp.CMX还原Fe(Ⅲ)EDTA的影响 | 第96-98页 |
4.2.7 当硫酸盐、Fe(Ⅲ)EDTA和Fe(Ⅱ)EDTA-NO共存时,菌株D.sp.CMX的Fe(Ⅲ)EDTA和Fe(Ⅱ)EDTA-NO还原 | 第98-101页 |
4.2.8 Fe(Ⅲ)EDTA还原和Fe(Ⅱ)EDTA-NO还原的动力学分析 | 第101-10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5.1 结论 | 第104-105页 |
5.2 创新点 | 第105页 |
5.3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附录A Desulfovibrio sp.CMX在GenBank上的基因序列 | 第120-122页 |
附录B 实验试剂 | 第122-124页 |
附录C 实验仪器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