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2、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城镇化 | 第14页 |
2、失地农民 | 第14-15页 |
3、社会保障 | 第15页 |
(六)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城乡二元结构 | 第15-16页 |
2、社会保障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6页 |
3、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 第16-18页 |
二、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第18-22页 |
(一)大名县失地农民的产生背景 | 第18-19页 |
(二)大名县现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 第19-22页 |
1、大名县土地征用补偿政策 | 第19-20页 |
2、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 第20-22页 |
三、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7页 |
(一)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1、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 | 第22-23页 |
2、保障覆盖面窄且保障水平低 | 第23页 |
3、失地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社保意识淡薄 | 第23页 |
4、失地农民就业稳定性差 | 第23-24页 |
(二)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1、土地征用制度不尽完善 | 第24页 |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 | 第24页 |
3、政绩考核机制不够合理 | 第24-25页 |
4、政府方面存在的原因 | 第25页 |
5、失地农民自身生产和发展能力薄弱 | 第25-26页 |
(三)构建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 | 第26-27页 |
四、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 第27-31页 |
(一)典型地区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 | 第27-30页 |
1、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模式 | 第27-28页 |
2、湖南咸嘉“留地集中安置,土地换就业”模式 | 第28-29页 |
3、重庆市商业保险型失地农民保障模式 | 第29-30页 |
(二)对大名县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借鉴 | 第30-31页 |
五、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建议 | 第31-39页 |
(一)构建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 第31-32页 |
1、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 第31页 |
2、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 第31页 |
3、社会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31-32页 |
(二)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建议 | 第32-39页 |
1、增强政府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责任感 | 第32-33页 |
2、因“地”制宜,拓宽与创新土地补偿安置方式 | 第33页 |
3、多层次、广覆盖,完善大名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内容 | 第33-38页 |
4、继续有步骤的推进“村改居”工作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38页 |
5、引导农民成为土地征用过程的参与者和收益主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