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MoS2纳米管及MoS2@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7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氢能的概述第10-13页
        1.2.1 氢能的优点第10-11页
        1.2.2 氢能的应用第11-12页
        1.2.3 氢气的制备方法第12-13页
    1.3 电化学催化析氢的概述第13-16页
        1.3.1 析氢反应的催化原理第14-15页
        1.3.2 析氢反应的性能参数第15-16页
        1.3.3 析氢反应的催化剂第16页
    1.4 二硫化钼(MoS_2)第16-25页
        1.4.1 二硫化钼(MoS_2)的结构、性质与应用第16-18页
        1.4.2 二硫化钼(MoS_2)的制备方法第18-19页
        1.4.3 二硫化钼(MoS_2)在HER中的研究现状第19-25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第27-32页
    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第27-28页
        2.1.1 实验药品第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2.2.1 MoS_2纳米管的制备第28页
        2.2.2 MoS_2@C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8-29页
    2.3 材料结构表征第29-30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9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9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9-30页
        2.3.4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分析第30页
    2.4 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第30-32页
        2.4.1 待测样品的制备第30页
        2.4.2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LSV)测试第30-31页
        2.4.3 塔菲尔(Tafel)曲线测试第31页
        2.4.4 电化学阻抗(EIS)测试第31页
        2.4.5 稳定性测试第31-32页
第3章 二硫化钼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第32-43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二硫化钼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第33-35页
        3.2.1 二硫化钼纳米管的表征第33-34页
        3.2.2 二硫化钼纳米管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第34-35页
    3.3 惰性气氛下不同温度处理后的二硫化钼纳米管第35-39页
        3.3.1 惰性气氛下不同温度处理后的二硫化钼纳米管的表征第35-37页
        3.3.2 惰性气氛下不同温度处理后二硫化钼纳米管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第37-39页
    3.4 N_2/H_2混合气氛下热处理后二硫化钼纳米管第39-42页
        3.4.1 N_2/H_2混合气氛下热处理后二硫化钼纳米管的表征第39-40页
        3.4.2 N_2/H_2混合气氛下热处理后二硫化钼纳米管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碳包覆二硫化钼纳米管复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的研究第43-52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碳源的选择第43-46页
        4.2.1 不同碳源包覆后样品的表征第44-45页
        4.2.2 不同碳源包覆后样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对比第45-46页
    4.3 以聚多巴胺为碳源的碳包覆二硫化钼纳米管第46-50页
        4.3.1 以聚多巴胺为碳源MoS_2@C复合材料的表征第46-49页
        4.3.2 以聚多巴胺为碳源MoS_2@C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第49-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施肥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的影响
下一篇:接受美学视角下汉译英作品成功因素的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