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城市治理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二、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治理 | 第15-16页 |
二、环境治理 | 第16-17页 |
三、城市市容环境治理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研究特色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参与式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对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的启示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参与式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0-22页 |
一、不同理解 | 第20页 |
二、内涵特征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参与式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26页 |
一、理论来源 | 第22-23页 |
二、治理主体 | 第23-24页 |
三、参与形式 | 第24-25页 |
四、实践面向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参与式治理理论对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的启示 | 第26-30页 |
一、促进公民参与治理 | 第26-27页 |
二、保障弱势群体权利 | 第27-28页 |
三、加强实质性的参与 | 第28页 |
四、构建合作治理网络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温州市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0-52页 |
第一节 温州市城区市容环境治理概况 | 第30-35页 |
一、温州市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历程 | 第30-34页 |
二、温州市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成效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温州市多元主体参与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现状 | 第35-39页 |
一、企业的参与 | 第35-36页 |
二、社会组织的参与 | 第36-37页 |
三、公民个人的参与 | 第37-39页 |
第三节 温州市多元主体参与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具体案例 | 第39-44页 |
一、多元主体参与城区生活垃圾分类 | 第39-43页 |
二、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市容环境立法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温州市多元主体参与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52页 |
一、治理转型不彻底导致政府外主体参与层次不高 | 第44-45页 |
二、意愿和行为的悖离导致公民个人参与广度不够 | 第45-49页 |
三、利益保障机制不全导致弱势群体参与渠道有限 | 第49-50页 |
四、合作运行网络缺失导致多元主体参与成效偏低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市容环境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国外经验 | 第52-54页 |
一、新加坡:完善机制,有效沟通 | 第52-53页 |
二、美国洛杉矶:法治化、市场化、民主化 | 第53页 |
三、日本东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国内经验 | 第54-57页 |
一、南京:通过立法推动公众参与市容环境治理 | 第54-55页 |
二、广州: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参与市容环境治理 | 第55-56页 |
三、杭州:以民主促民生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参与式治理视角下温州市城区市容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 第57-63页 |
第一节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制度 | 第57-58页 |
第二节 优化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 | 第58-60页 |
第三节 促进公民个人参与意愿的落实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 | 第61页 |
第五节 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运行网络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4页 |
后记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