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14-15页 |
1. 文献法 | 第14页 |
2. 历史研究法 | 第14-15页 |
3.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4. 定量分析法 | 第15页 |
(四)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5页 |
(五)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美国科技壁垒政策的内容和方式 | 第17-23页 |
(一) 美国科技壁垒政策的内容 | 第17-20页 |
1. 美国国内实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制度及法律体系 | 第18-19页 |
2. 以美国为主导的多边技术出口管制体系 | 第19-20页 |
(二) 美国科技壁垒政策的执行方式 | 第20-23页 |
1. 出口许可证制度 | 第21页 |
2. 出口管制商品清单 | 第21页 |
3. 国别分类制度 | 第21-23页 |
二、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的演变、原因及趋势 | 第23-31页 |
(一)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的出台及其演变 | 第23-26页 |
1. 对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 | 第23-24页 |
2. 冷战后期对中国的出口管制逐步放松 | 第24-25页 |
3. 冷战结束后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日趋严格 | 第25-26页 |
(二)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演变的原因及特点 | 第26-29页 |
1.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演变的政治原因 | 第27页 |
2.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演变的经济原因 | 第27-28页 |
3.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演变的军事原因 | 第28-29页 |
(三)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的趋势分析 | 第29-31页 |
1.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维持 | 第29-30页 |
2.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放松的对象仅限于民用高科技产品 | 第30-31页 |
三、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第31-38页 |
(一)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31-34页 |
1. 影响了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发展 | 第31-33页 |
2. 使我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受到影响 | 第33-34页 |
(二)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4-36页 |
1.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影响 | 第34-35页 |
2. 造成了中美贸易中我国巨大的贸易顺差 | 第35-36页 |
(三) 美国对华科技壁垒政策对中国军事进步的影响 | 第36-38页 |
1. 影响了我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 | 第36页 |
2. 阻碍了我军参与国际军事技术合作 | 第36-37页 |
3. 使我军的装备技术和战斗力水平发展不平衡 | 第37页 |
4. 导致我国军事技术引进的渠道偏向俄罗斯 | 第37-38页 |
四、增强科技软实力,突破美国科技壁垒的措施分析 | 第38-44页 |
(一) 国内方面的措施 | 第38-40页 |
1.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国家科技创新力 | 第38-39页 |
2. 优化相关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 第39页 |
3. 完善国内技术引进的相关法律基础 | 第39页 |
4. 采取更灵活多变的政策进行技术引进 | 第39-40页 |
5.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 第40页 |
6. 密切关注《出口管理法》 | 第40页 |
(二) 中美双边的技巧 | 第40-42页 |
1. 善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 第40-41页 |
2. 与美国各界深入了解加强互信 | 第41页 |
3. 充分利用美国的一些民间力量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 | 第41-42页 |
4. 向美方公开招标某些项目,吸引美方企业前来投资 | 第42页 |
(三) 国际多边的策略 | 第42-44页 |
1. 积极加入各个多边国际出口管制组织 | 第42页 |
2. 善用WTO维护我国的权益 | 第42页 |
3. 多方位、多渠道引进技术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