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动静结合的二阶SQL注入漏洞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静态分析第10-11页
        1.2.2 动态分析第11-12页
        1.2.3 动静结合第12-13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第13-14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14-15页
第2章 二阶SQL注入研究第15-25页
    2.1 SQL注入概述第15-20页
        2.1.1 SQL注入分类第16-17页
        2.1.2 现有防御技术第17-20页
    2.2 二阶SQL注入第20-22页
        2.2.1 存储阶段第21-22页
        2.2.2 触发阶段第22页
    2.3 漏洞特点分析第22-24页
        2.3.1 污点传播第23页
        2.3.2 多阶段第23页
        2.3.3 隐式读写第23-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静态污点与模糊测试结合的检测方法第25-55页
    3.1 检测系统设计第25-27页
    3.2 静态污点分析第27页
    3.3 分析前端设计第27-33页
        3.3.1 中间表示第28页
        3.3.2 控制流图第28-29页
        3.3.3 调用图第29-30页
        3.3.4 污点分析规则第30-33页
    3.4 分析前端实现第33-38页
        3.4.1 生成抽象语法树第33-34页
        3.4.2 生成控制流图第34-37页
        3.4.3 生成调用图第37-38页
    3.5 分析后端设计第38-43页
        3.5.1 图的遍历第38-39页
        3.5.2 数据流分析框架与格第39-40页
        3.5.3 数据流约束方程第40-41页
        3.5.4 数据流问题第41页
        3.5.5 数据流分析方法第41-42页
        3.5.6 分析框架推导第42-43页
    3.6 分析后端实现第43-47页
        3.6.1 数据结构定义第43-44页
        3.6.2 过程内分析第44-45页
        3.6.3 过程间分析第45-47页
    3.7 动态分析设计与实现第47-51页
        3.7.1 获取元数据第47-48页
        3.7.2 模糊测试设计第48-50页
        3.7.3 模糊测试实现第50-51页
    3.8 实验与分析第51-54页
        3.8.1 实验环境第51页
        3.8.2 实验样本第51-52页
        3.8.3 检测效果分析第52-53页
        3.8.4 系统性能分析第53-54页
    3.9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动态污点与词法分析结合的检测方法第55-67页
    4.1 检测系统设计第55-57页
        4.1.1 设计分析第55-56页
        4.1.2 系统总体设计第56-57页
    4.2 动态污点分析第57-58页
    4.3 改进的动态污点分析第58-61页
        4.3.1 测试用例第58-59页
        4.3.2 源代码插桩第59-60页
        4.3.3 匹配分析第60-61页
    4.4 输入点获取第61-63页
        4.4.1 词法分析获取输入点第61-62页
        4.4.2 结合爬虫获取输入点第62-63页
    4.5 实验与分析第63-66页
        4.5.1 实验环境第63页
        4.5.2 实验样本第63-64页
        4.5.3 输入点检测分析第64-65页
        4.5.4 检测效果分析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5.1 研究总结第67-68页
    5.2 工作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l,Ti及Nb取代对Mg(BH42(001)面结构和储氢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几何过程的退化可修系统维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