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绪论 | 第15-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研究重难点 | 第17-18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相关的基本学理阐略 | 第19-30页 |
一、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含义 | 第19-22页 |
(一)“农村”、“农村建设”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三)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界定 | 第21-22页 |
二、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建构的基础 | 第22-2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观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 第22-24页 |
(二)对俄国民粹派村社思想的辩证扬弃 | 第24-25页 |
(三)俄国农村恶劣的现实境况给列宁提出紧迫任务 | 第25-27页 |
三、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建构的几个重要时期 | 第27-30页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农村观 | 第27-28页 |
(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建设思想 | 第28-29页 |
(三)列宁晚年“政治遗嘱”中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0-49页 |
一、实行农村民主,保障农民民主权利 | 第30-35页 |
(一)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 第31-32页 |
(二)加强农村苏维埃基层机关的民主监督 | 第32-34页 |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建设 | 第34-35页 |
二、建立农村合作社,保障农村建设 | 第35-40页 |
(一)“实现合作化“需要整整一个历史时代” | 第35-37页 |
(二)合作化的开展需要多原则齐头并进 | 第37-39页 |
(三)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 第39-40页 |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 第40-45页 |
(一)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民思想文化道德素养 | 第41-42页 |
(二)保证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师队伍建设 | 第42-44页 |
(三)以城促乡,加强城乡文化联盟 | 第44-45页 |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 第45-49页 |
(一)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45-46页 |
(二)加强国家、社会对农村社保的扶持力度 | 第46-47页 |
(三)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49-53页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农村建设思想 | 第49-50页 |
二、为巩固俄国工农联盟和新生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50-51页 |
三、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农村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第53-59页 |
一、保障农民利益,发挥农民主体地位 | 第53-54页 |
二、全面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 第54-55页 |
三、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 第55-56页 |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