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导言 | 第15-5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5-18页 |
(一)培养中“成才”与“成人”的失衡 | 第15-16页 |
(二)研究中“社会”与“个人”的失衡 | 第16-17页 |
(三)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失衡 | 第17-18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8-33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18-27页 |
(二)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三)概念关系图 | 第31-3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33-47页 |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状况 | 第33-44页 |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其本研究的起点 | 第44-47页 |
四、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 | 第47-4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4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4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五、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48-4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第一章“和谐人”的内涵与外延结构 | 第50-76页 |
一、“和谐人”相似概念内涵及其辨析 | 第50-55页 |
(一)“和谐人”相似概念内涵 | 第50-54页 |
(二)“和谐人”相似概念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二、“极天地之渊蕴”:和谐人之“人”内涵阐释 | 第55-58页 |
(一)何为人:“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 第55-56页 |
(二)怎样为人:“效天法地”“成性存存” | 第56页 |
(三)“和谐人”形象:刚健厚德的仁者 | 第56-58页 |
三、“天人一体”:和谐人之“和谐”及结构关系 | 第58-76页 |
(一)“和谐”内涵 | 第58-63页 |
(二)“和谐”的外延结构 | 第63-71页 |
(三)外延结构的“时中”关系 | 第71-76页 |
第二章 培养和谐人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 第76-97页 |
一、中西方教育追求和谐人的演化 | 第76-93页 |
(一)西方教育追求和谐人的历史演进 | 第76-86页 |
(二)中国教育追求和谐人的历史演进 | 第86-91页 |
(三)“完整人”的历史继承与超越 | 第91-93页 |
二、中西方教育追求和谐人的共性 | 第93-94页 |
(一)“预定和谐”的宇宙观 | 第93-94页 |
(二)人性的内在向往 | 第94页 |
(三)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 第94页 |
三、中西方教育追求和谐人的差异 | 第94-97页 |
(一)和谐的范畴不同 | 第94-95页 |
(二)和谐的原则不同 | 第95页 |
(三)和谐的过程不同 | 第95-97页 |
第三章 和谐人培养的现实问题及其原因 | 第97-134页 |
一、和谐人培养现状的访谈调查 | 第97-100页 |
(一)访谈法运用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97-98页 |
(二)访谈提纲设计和样本选取 | 第98-99页 |
(三)访谈结论 | 第99-100页 |
二、现实问题的表现 | 第100-124页 |
(一)“盛”育才“虚”育人——“拖后腿的95分” | 第101-112页 |
(二)“盛”竞争“虚”合作——“高一个档次的奖状” | 第112-118页 |
(三)“盛”就业“虚”敬业——“诚信·成人·成才”主题演讲 | 第118-122页 |
(四)“盛”共性“虚”个性——“快乐与成绩的平衡” | 第122-124页 |
三、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124-134页 |
(一)“五育”“不交” | 第125-128页 |
(二)教育价值理性的偏“虚” | 第128-129页 |
(三)知识教育的偏“盛” | 第129-134页 |
第四章 阴阳和合观的现存性 | 第134-160页 |
一、《周易》阴阳和合观 | 第134-149页 |
(一)阴阳和合的内蕴阐释 | 第134-139页 |
(二)阴阳和合观的层次结构 | 第139-144页 |
(三)阴阳和合观的特质 | 第144-149页 |
二、阴阳和合观与当前学校培养观的对比分析 | 第149-152页 |
(一)“生生”观与科学观 | 第149-151页 |
(二)“穷变”观与发展观 | 第151页 |
(三)“对应”观与竞争观 | 第151-152页 |
三、阴阳和合观对当前学校培养观的启示 | 第152-157页 |
(一)“知常达变”的培养观 | 第152-154页 |
(二)“趣时变通”的培养观 | 第154-155页 |
(三)“生生不息”的培养观 | 第155-157页 |
四、运用阴阳和合观的历史规定性反思 | 第157-160页 |
(一)扬“趋吉避凶”的生命观,弃“占筮吉凶”的算命观 | 第157-158页 |
(二)扬“天尊地卑”的主从观,弃“男尊女卑”的歧视观 | 第158页 |
(三)扬“阳阳互补”的平等观,弃“君主臣从”的等级观 | 第158-160页 |
第五章 和谐人培养体系的构建 | 第160-180页 |
一、和谐人培养体系的理想结构及其关系分析 | 第160-163页 |
(一)理想结构 | 第160-161页 |
(二)关系分析 | 第161-163页 |
二、和谐人培养的要求 | 第163-169页 |
(一)“谐和”:发挥要素的协力 | 第164-165页 |
(二)“趣时”:重视发展的变力 | 第165-168页 |
(三)“生生”:促进生命的创力 | 第168-169页 |
三、和谐人培养的路径选择 | 第169-180页 |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刚柔迭用” | 第170-171页 |
(二)直线发展式教育与循环生成式教育“刚柔并济” | 第171-176页 |
(三)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阴阳互藏” | 第176-180页 |
结语 | 第180-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8页 |
附件 | 第188-189页 |
后记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