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1 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1.2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建设情况 | 第12-14页 |
1.1.3 规划的缺位和管理的僵化 | 第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2.1 成都市近郊区县 | 第14-15页 |
1.2.2 农村公路网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24页 |
1.4.1 国内外公路网规划方法研究历程 | 第17-19页 |
1.4.2 我国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 | 第19-24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1.5.1 研究的切入点 | 第24页 |
1.5.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4-26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2章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规划目标研讨 | 第27-44页 |
2.1 国外农村公路网发展经验借鉴 | 第27-32页 |
2.1.1 英国 | 第27-29页 |
2.1.2 美国 | 第29-31页 |
2.1.3 国外经验借鉴总结 | 第31-32页 |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公路网发展需求 | 第32-36页 |
2.2.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发展 | 第32-33页 |
2.2.2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建设要求 | 第33-35页 |
2.2.3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公路网的发展要求 | 第35-36页 |
2.3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发展需求 | 第36-39页 |
2.3.1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承担的功能 | 第36-38页 |
2.3.2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的发展需求 | 第38-39页 |
2.4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规划目标 | 第39-43页 |
2.4.1 方便居民出行的路网规划 | 第39-40页 |
2.4.2 促进业态发展的路网规划 | 第40-42页 |
2.4.3 保护乡村生态的路网规划 | 第42页 |
2.4.4 优化城乡形态的路网规划 | 第42-43页 |
2.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传统规划方法在成都市近郊区县运用的局限 | 第44-55页 |
3.1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现状问题及解析 | 第44-51页 |
3.1.1 农村公路网的便民发展问题及解析 | 第44-46页 |
3.1.2 农村公路网的业态发展问题及解析 | 第46-47页 |
3.1.3 农村公路网的生态发展问题及解析 | 第47-49页 |
3.1.4 农村公路网的形态发展问题及解析 | 第49-51页 |
3.2 节点重要度法在传统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中的优势 | 第51-52页 |
3.3 节点重要度法在近郊区县运用的局限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成都市近郊区县农村公路网规划方法探讨 | 第55-77页 |
4.1 耦合生态因子的节点重要度布局规划 | 第55-67页 |
4.1.1 节点分类 | 第55-56页 |
4.1.2 耦合生态因子的节点重要度计算模型 | 第56-62页 |
4.1.3 节点层次划分 | 第62-63页 |
4.1.4 路线布局 | 第63-66页 |
4.1.5 布局调整 | 第66-67页 |
4.2 专家经验的路网布局优化 | 第67-75页 |
4.2.1 支撑公共交通发展的路网布局优化 | 第67-69页 |
4.2.2 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路网布局优化 | 第69-71页 |
4.2.3 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路网布局优化 | 第71-73页 |
4.2.4 与河流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路网布局优化 | 第73-74页 |
4.2.5 促进城镇形态紧凑发展路网布局优化 | 第74-75页 |
4.3 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新都区农村公路网规划 | 第77-89页 |
5.1 规划区概况 | 第77页 |
5.2 新都区农村公路网规划 | 第77-86页 |
5.2.1 县道 | 第78-80页 |
5.2.2 乡道 | 第80-84页 |
5.2.3 公路等级及投资、建设时序 | 第84-85页 |
5.2.4 规划总结 | 第85-86页 |
5.3 规划改进意见 | 第86-8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