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13-15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1.1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1.2 入组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1.1.3 试验分组 | 第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结果 | 第15-28页 |
2.1 抑郁症组与健康受试者对照组SSR潜伏期 | 第15页 |
2.2 抑郁症组与健康受试者对照组SSR波幅比较 | 第15-16页 |
2.3 焦虑组与健康受试者对照组SSR潜伏期比较 | 第16-17页 |
2.4 焦虑症组与健康受试者对照组SSR波幅比较 | 第17页 |
2.5 抑郁症组与焦虑组SSR潜伏期比较 | 第17-18页 |
2.6 抑郁症组与焦虑症组SSR波幅比较 | 第18-19页 |
2.7 三组SSR波幅‐潜伏期的比较 | 第19-23页 |
2.8 焦虑组HAMA评分与SSR波幅及潜伏期的关系 | 第23-25页 |
2.8.1 焦虑组HAMA评分与SSR波幅的关系 | 第23-24页 |
2.8.2 焦虑组HAMA评分与SSR潜伏期的关系 | 第24-25页 |
2.9 抑郁组HAMD评分与SSR波幅及潜伏期的关系 | 第25-28页 |
2.9.1 抑郁组HAMD评分与SSR波幅的关系 | 第25-26页 |
2.9.2 抑郁组HAMD评分与SSR潜伏期的关系 | 第26-28页 |
3 讨论 | 第28-37页 |
3.1 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其机制 | 第29-31页 |
3.1.1 NE | 第29-30页 |
3.1.2 DA | 第30页 |
3.1.3 5‐HT | 第30-31页 |
3.1.4 其他 | 第31页 |
3.2 焦虑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第31-34页 |
3.2.1 神经生化因素 | 第31-32页 |
3.2.2 神经解剖及神经回路特征 | 第32-33页 |
3.2.3 精神应激事件 | 第33页 |
3.2.4 个性相关因素 | 第33页 |
3.2.5 遗传因素 | 第33页 |
3.2.6 生理学假说 | 第33页 |
3.2.7 心理学假说 | 第33-34页 |
3.3 神经纤维的分类及SSR检测技术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3页 |
综述 抑郁症、焦虑症与皮肤交感反射的研究进展 | 第43-6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