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3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梳理 | 第11-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四、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7-3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第30-3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898-1921) | 第30-34页 |
一、马克思及其学说之介绍 | 第30-32页 |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之译介 | 第32-34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出版(1921-1927) | 第34-39页 |
一、中共早期的出版机构 | 第34-37页 |
二、1927 年以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中译本 | 第37-3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1927-1937) | 第39-7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书业背景 | 第39-46页 |
一、20 世纪30年代之书业 | 第39-41页 |
二、国民党治下的书业 | 第41-44页 |
三、红色书业 | 第44-4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 | 第46-52页 |
一、翻译群体 | 第46-48页 |
二、词汇与中国式语言的选择 | 第48-50页 |
三、译书的目的与稿费 | 第50-5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经费及印刷 | 第52-59页 |
一、出版经费 | 第52-55页 |
二、印刷 | 第55-59页 |
第四节 书籍出版 | 第59-78页 |
一、出版机构 | 第60-65页 |
二、“地下书店” | 第65-67页 |
三、“华兴书局案” | 第67-70页 |
四、出版种类与数量 | 第70-78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流通(1927-1937) | 第78-112页 |
第一节 中共苏区发行网 | 第78-81页 |
一、发行机构 | 第78-80页 |
二、苏区书籍发行一瞥 | 第80-81页 |
第二节 国民党区域发行网 | 第81-89页 |
一、封闭书店 | 第82-86页 |
二、邮政检查 | 第86-89页 |
第三节 报刊上的书籍广告 | 第89-101页 |
一、“明”、“暗”之间 | 第89-94页 |
二、书籍广告斑窥 | 第94-101页 |
第四节 书籍之社会交流 | 第101-112页 |
一、抄写、买卖 | 第101-103页 |
二、演说、授课 | 第103-105页 |
三、读书会 | 第105-11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阅读(1927-1937) | 第112-156页 |
第一节 阅读形式 | 第112-117页 |
一、阅读时尚 | 第112-114页 |
二、读书会之阅读 | 第114-116页 |
三、“读书运动”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阅读心得 | 第117-134页 |
一、著作阅读 | 第118-122页 |
二、书评、批注 | 第122-125页 |
三、阅读的收获 | 第125-134页 |
第三节 阅读衍生的意义 | 第134-145页 |
一、思想的转变 | 第134-136页 |
二、对马克思的纪念 | 第136-142页 |
三、对苏联的赞扬 | 第142-145页 |
第四节 争论推动阅读 | 第145-156页 |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贬斥” | 第146-151页 |
二、捍卫与推崇马克思主义 | 第151-156页 |
第五章 从“符号”到“价值趋向”:马克思主义地位演变 | 第156-171页 |
第一节“符号”化的马克思主义 | 第156-164页 |
一、从“平民革命”到“暴力革命” | 第157-158页 |
二、主义“交锋” | 第158-160页 |
三、有意的“误解” | 第160-161页 |
四、转变的缘由:民族主义情绪 | 第161-164页 |
第二节 向“价值趋向”转变 | 第164-171页 |
一、占据青年的头脑 | 第164-165页 |
二、用途的多样性 | 第165-168页 |
三、学理化趋向 | 第168-171页 |
结语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7页 |
后记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