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UWB室内定位技术特点、人体生理参数监测介绍及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26页 |
2.1 室内定位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 第18-21页 |
2.1.1 红外线室内定位技术 | 第18-19页 |
2.1.2 超声波室内定位技术 | 第19页 |
2.1.3 蓝牙室内定位技术 | 第19页 |
2.1.4 WiFi室内定位技术 | 第19-20页 |
2.1.5 Zigbee室内定位技术 | 第20页 |
2.1.6 UWB室内定位技术 | 第20-21页 |
2.2 人体生理参数的含义及正常范围 | 第21-23页 |
2.3 生理参数信息采集技术 | 第23-24页 |
2.3.1 体温采集技术 | 第23页 |
2.3.2 心率采集技术 | 第23-24页 |
2.4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UWB技术的人员定位及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及实现 | 第26-46页 |
3.1 UWB定位节点硬件设计 | 第26-41页 |
3.1.1 DW1000芯片 | 第26-30页 |
3.1.2 DWM1000模块 | 第30-32页 |
3.1.3 STM32F105RCT6芯片 | 第32-35页 |
3.1.4 Anchor节点硬件设计 | 第35-39页 |
3.1.5 Tag节点硬件设计 | 第39-41页 |
3.2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3.3 心率采集模块设计 | 第42-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UWB技术的人员定位及生理参数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第46-80页 |
4.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46-49页 |
4.1.1 IAR开发环境 | 第46-47页 |
4.1.2 Lab Windows/CVI开发环境 | 第47-49页 |
4.2 UWB定位算法及生理参数采集实现框架 | 第49-54页 |
4.2.1 Anchor节点程序设计框架 | 第49-51页 |
4.2.2 Tag节点程序设计框架 | 第51-52页 |
4.2.3 体温采集程序设计框架 | 第52-53页 |
4.2.4 心率采集程序设计框架 | 第53页 |
4.2.5 上位机程序设计框架 | 第53-54页 |
4.3 UWB定位程序设计 | 第54-63页 |
4.3.1 Anchor节点程序设计 | 第57-61页 |
4.3.2 Tag节点程序设计 | 第61-63页 |
4.4 标签节点生理参数采集处理程序设计 | 第63-67页 |
4.4.1 温度采集程序 | 第63-66页 |
4.4.2 心率采集程序 | 第66-67页 |
4.5 Lab Windows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67-79页 |
4.5.1 上位机界面设计 | 第68-69页 |
4.5.2 定位算法编写 | 第69-74页 |
4.5.3 功能代码编写 | 第74-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UWB人员定位及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及其测试与分析 | 第80-91页 |
5.1 人员定位及生理参数监测系统介绍 | 第80-83页 |
5.2 人员定位测试 | 第83-87页 |
5.3 生理参数数据采集准确性测试 | 第87-88页 |
5.4 系统运行稳定性测试 | 第88-90页 |
5.5 系统稳定性结果分析 | 第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