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时期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3页
第一章 法律意识概述及相关理论第13-21页
    第一节 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第13-15页
        一、法律意识概述第13-14页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概述第14-15页
    第二节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第15-21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观第15-16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第16-18页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第18-21页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第18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奠定良好的环境第18-19页
            3.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第19页
            4.构建平安和谐法治校园环境的客观要求第19-20页
            5.实现中国梦和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第20-21页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第21-33页
    第一节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积极方面第21-22页
        一、普遍认同法治的治国方略第21页
        二、掌握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第21-22页
        三、法律觉悟有所提高,依法维权意识有所增强第22页
    第二节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消极方面第22-26页
        一、大学生法律情感薄弱第22-23页
        二、大学生法律认知存有缺陷,法律知识掌握不全面第23页
        三、大学生法律能力存在不足第23-24页
        四、对情法关系认识存在偏差第24页
        五、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第24-25页
        六、法律制度评价存在一定片面性第25-26页
    第三节 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6-33页
        一、社会原因第26-28页
        二、学校原因第28-29页
        三、家庭原因第29-30页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第30-33页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析第33-45页
    第一节 社会层面第33-36页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示范作用第33页
        二、转变重人治轻法治和重礼德轻法刑的传统观念第33-34页
        三、增强法治宣传,构建法治化的社会环境第34-35页
        四、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管理第35页
        五、依托“互联网+”时代背景,构建“互联网+”模式的宣传教育作用第35-36页
        六、构建以微信为载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新途径第36页
    第二节 学校层面第36-42页
        一、依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法治教育现代化第36-37页
        二、严格实行依法治校,构建法治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第37页
        三、发挥网络宣传教育作用,构建网络法治教学体系第37-38页
        四、加强法治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内容要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第38-39页
        五、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第39页
        六、发挥法律课堂教育作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第39-40页
        七、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多维一体的教学模式第40-41页
        八、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实践活动第41-42页
    第三节 家庭层面第42-43页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第42页
        二、增强家庭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42-43页
        三、家长提升法律素养,发挥家长的示范模范作用第43页
    第四节 大学生自身层面第43-45页
        一、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第43-44页
        二、大学生自身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第44页
        三、大学生树立起法律权威和尊严意识第44-45页
结论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1页
致谢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英语学习策略训练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