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中国古建筑的演变概述 | 第11-18页 |
1.1.1 中国古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2页 |
1.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 | 第12-15页 |
1.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 第15-18页 |
1.2 古建筑木结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3 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 选题背景及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2-24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2-23页 |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3-24页 |
1.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木构古建筑的材料及其性能试验 | 第25-37页 |
2.1 木构古建筑的材料特性 | 第25-26页 |
2.2 木材材性 | 第26-32页 |
2.2.1 木材分类及构造 | 第26-27页 |
2.2.2 木材的物理性质 | 第27-29页 |
2.2.3 木材的力学性质 | 第29-32页 |
2.3 木材抗弯性能对古建筑修缮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1 古建筑修缮原则及常用木材 | 第32页 |
2.3.2 抗弯弹性模量的测定 | 第32-36页 |
2.3.3 力学实验结论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7-49页 |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功能介绍 | 第37-38页 |
3.1.1 引言 | 第37页 |
3.1.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第37-38页 |
3.2 木构架的设计理论 | 第38-42页 |
3.2.1 材等介绍 | 第38-40页 |
3.2.2 梁柱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 第40-41页 |
3.2.3 梁柱木构架的连接方式 | 第41-42页 |
3.3 单榀梁柱木构架的有限元模型 | 第42-48页 |
3.3.1 单榀梁柱木构架模型尺寸 | 第42-45页 |
3.3.2 单榀梁柱木构架模型相关参数设置 | 第45-47页 |
3.3.3 荷载的选定与施加方式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缝隙对燕尾榫木构架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49-63页 |
4.1 P-Δ滞回曲线 | 第49-53页 |
4.1.1 引言 | 第49-50页 |
4.1.2 竖向荷载为 5t时燕尾榫木构架滞回曲线 | 第50-51页 |
4.1.3 竖向荷载为 10t时燕尾榫木构架滞回曲线 | 第51-52页 |
4.1.4 竖向荷载为 15t时燕尾榫木构架滞回曲线 | 第52-53页 |
4.2 骨架曲线 | 第53-56页 |
4.2.1 引言 | 第53-54页 |
4.2.2 无缝隙与有缝隙燕尾榫木构架的骨架曲线 | 第54-56页 |
4.3 刚度退化 | 第56-58页 |
4.3.1 引言 | 第56页 |
4.3.2 无缝隙与有缝隙燕尾榫木构架的刚度退化曲线 | 第56-58页 |
4.4 耗能 | 第58-61页 |
4.4.1 引言 | 第58-59页 |
4.4.2 无缝隙与有缝隙燕尾榫木构架的耗能比较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地梁对燕尾榫木构架结构性能影响分析 | 第63-69页 |
5.1 带地梁燕尾榫木构架有限元模型 | 第63-64页 |
5.2 带地梁木构架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4-68页 |
5.2.1 不同竖向荷载带地梁木构架模型滞回曲线 | 第64-65页 |
5.2.2 不同竖向荷载带地梁木构架模型骨架曲线 | 第65-66页 |
5.2.3 不同竖向荷载带地梁木构架模型刚度退化曲线 | 第66-67页 |
5.2.4 耗能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