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1.1.1 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第8-9页 |
1.1.2 国内外公路安全管理现状 | 第9-10页 |
1.1.3 立题依据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低能见度对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的影响 | 第20-34页 |
2.1 山区高速公路沿线低能见度区域分布特征 | 第20-25页 |
2.1.1 雾的分类 | 第20-21页 |
2.1.2 高速公路沿线雾形成的条件 | 第21-22页 |
2.1.3 高速公路沿线雾的分布特征 | 第22-25页 |
2.2 低能见度对驾驶员行车的影响 | 第25-27页 |
2.2.1 驾驶员低能见度天气下行车心理变化 | 第25-26页 |
2.2.2 驾驶员低能见度下行车生理变化 | 第26页 |
2.2.3 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26-27页 |
2.3 低能见度对高速公路道路环境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1 交通标志识认性下降 | 第27-28页 |
2.3.2 路面条件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 低能见度对运输效率的影响 | 第29-34页 |
2.4.1 低能见度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2 低能见度对高速公路对运输效益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三章 低能见度下车速与间距控制研究 | 第34-63页 |
3.1 低能见度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行特征分析 | 第34-48页 |
3.1.1. 总体行车速度分析 | 第35-41页 |
3.1.2 对交通影响的能见度值界定 | 第41-43页 |
3.1.3 各能见度级别下的行车速度分析 | 第43-47页 |
3.1.4 低能见度下跟车车头时距特征 | 第47-48页 |
3.2 基于停车视距的安全运行车速研究 | 第48-53页 |
3.2.1 参数的确定 | 第49页 |
3.2.2 基于NCHRP模型的低能见度限速研究 | 第49-50页 |
3.2.3 基于《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的安全车速研究 | 第50-53页 |
3.3 综合能见度、交通流量等因素的高速公路限速模型 | 第53-54页 |
3.3.1 单向行驶车道的最大速度 | 第53页 |
3.3.2 低能见度下限速模型 | 第53-54页 |
3.4 低能见度下最小安全间距的研究 | 第54-57页 |
3.5 低能见度下山区高速公路车速车距控制标准 | 第57-59页 |
3.6 光学能见度与驾驶员可视距离关系模型 | 第59-63页 |
3.6.1 基于背景颜色的光学能见度与驾驶员可视距离关系 | 第59-61页 |
3.6.2 基于试验数据建立光学能见度与驾驶员可视距离的关系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低能见度下山区高速公路行车风险评价 | 第63-75页 |
4.1 交通流信息采集 | 第63-66页 |
4.1.1 采集方法 | 第63页 |
4.1.2 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信息采集系统功能要求 | 第63-64页 |
4.1.3 检测器的选择 | 第64-66页 |
4.2 单车运行风险性分析 | 第66-68页 |
4.2.1 跟车状态 | 第66-67页 |
4.2.2 自由行驶状态 | 第67-68页 |
4.3 路段风险性分析 | 第68-72页 |
4.4 低能见度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汽车追尾模型 | 第72-75页 |
第五章 低能见度下山区高速公路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 第75-96页 |
5.1 监测系统建立 | 第75-84页 |
5.1.1 监控系统组成 | 第75-78页 |
5.1.2 布设原则 | 第78页 |
5.1.3 渝武路雾区监控方案设计 | 第78-84页 |
5.2 低能见度下山区高速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措施 | 第84-88页 |
5.2.1 雾灯的使用 | 第84-86页 |
5.2.2 人工消雾 | 第86-87页 |
5.2.3 高反光率线形诱导和车道示廓 | 第87-88页 |
5.2.4 道路及沿线设施规划与沿线气象条件相结合 | 第88页 |
5.3 低能见度下交通管理技术 | 第88-96页 |
5.3.1 低能见度下交通管制步骤 | 第89-90页 |
5.3.2 入口匝道交通量控制 | 第90-91页 |
5.3.3 各能见度级别管制方案 | 第91-92页 |
5.3.4 道路封闭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92-94页 |
5.3.5 收费站、服务区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交通管制 | 第94-95页 |
5.3.6 车队模块化通行 | 第95页 |
5.3.7 根据雾区大小确定交通管制实际控制点位置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