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3.1 关于媒介与媒体 | 第16页 |
1.3.2 关于媒介形象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1 本文的重点 | 第18页 |
1.5.2 本文的难点 | 第18页 |
1.5.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中国共产党的媒介形象概述 | 第19-33页 |
2.1 党的媒介形象涵义探析 | 第19-25页 |
2.1.1 形象 | 第19-20页 |
2.1.2 党的形象 | 第20-22页 |
2.1.3 党的媒介形象 | 第22-25页 |
2.2 党的媒介形象的历史轨迹 | 第25-29页 |
2.2.1 建国以前党的革命形象 | 第25-26页 |
2.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建设形象 | 第26-27页 |
2.2.3 反右斗争至“文革”期间党的阶级斗争形象 | 第27-28页 |
2.2.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改革创新形象 | 第28-29页 |
2.3 执政党展现良好媒介形象的意义 | 第29-33页 |
2.3.1 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第29-30页 |
2.3.2 有利于巩固其执政地位 | 第30-31页 |
2.3.3 有助于引领社会和谐发展 | 第31-33页 |
3 新世纪《新疆日报》党的媒介形象展现的内容分析 | 第33-50页 |
3.1 内容分析样本选取及编码 | 第33-34页 |
3.1.1 样本选取 | 第33页 |
3.1.2 编码说明 | 第33-34页 |
3.2 样本七个维度数据统计情况 | 第34-45页 |
3.2.1 报道数量呈V字型发展 | 第34-36页 |
3.2.2 报道篇幅逐渐加大 | 第36-37页 |
3.2.3 报道版面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 第37-39页 |
3.2.4 消息来源高度集中 | 第39-40页 |
3.2.5 新闻体裁日趋多元化 | 第40-42页 |
3.2.6 报道议题各类均衡体现 | 第42-43页 |
3.2.7 党的形象展现分析 | 第43-45页 |
3.3 内容分析的小结 | 第45-50页 |
3.3.1 宏观的报道主题突出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执政能力 | 第46-47页 |
3.3.2 主题框架内党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特殊关注 | 第47页 |
3.3.3 视觉化处理版面突显党宣传工作的与时俱进 | 第47-50页 |
4 党的媒介形象展现与公众认知形象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 第50-63页 |
4.1 媒介形象与认知形象存在的差异 | 第50-52页 |
4.1.1 认知形象和媒介形象存在客观“偏离性” | 第50-51页 |
4.1.2 媒介形象多元饱满而认知形象关注集中 | 第51-52页 |
4.2 影响形象差异因素分析 | 第52-56页 |
4.2.1 政党实体形象的负面评价对媒介形象损害的放大效应 | 第52-53页 |
4.2.2 公众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形象认知的客观性 | 第53-55页 |
4.2.3 传播渠道不畅影响形象传播的有效性 | 第55-56页 |
4.3 改善形象差异的路径 | 第56-63页 |
4.3.1 加强党的形象主体建设,为树立良好媒介形象奠定基础 | 第57-59页 |
4.3.2 注重党与公众的交流沟通,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 第59-60页 |
4.3.3 提升形象传播的影响力,增强媒介传播实际效果 | 第60-63页 |
5 党在新疆媒介形象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 第63-69页 |
5.1 突显党的媒介形象建设的时代性 | 第63-64页 |
5.2 兼顾“以内为主”和“以外为辅”的形象构建原则 | 第64-65页 |
5.3 强化党的“新闻执政”理念和能力 | 第65-66页 |
5.4 改版和改革党报媒体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 第66-67页 |
5.5 加强公众对党的媒介形象的反馈机制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80页 |
附录1 样本日期表 | 第71-78页 |
附录2 党的媒介形象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