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4.1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项目组织的历史演变与项目组织管理 | 第19-29页 |
2.1 项目组织管理 | 第19-23页 |
2.1.1 组织及项目组织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角色与关系视角下项目组织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 第20-23页 |
2.1.3 项目组织管理的概念 | 第23页 |
2.2 项目治理 | 第23-26页 |
2.2.1 项目治理理论及其发展 | 第23-24页 |
2.2.2 项目治理的定义 | 第24-25页 |
2.2.3 项目治理的研究范围、途径 | 第25-26页 |
2.3 项目管理 | 第26-29页 |
2.3.1 项目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27页 |
2.3.2 项目管理的范围、内容、及知识体系 | 第27-29页 |
第三章 BOT+EPC项目组织管理大系统 | 第29-39页 |
3.1 BOT+EP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形成机理及基本特性 | 第29-32页 |
3.1.1 BOT+EP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形成机理 | 第29-30页 |
3.1.2 BOT+EP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特征 | 第30-31页 |
3.1.3 建设项目投资主体与建设主体的关系 | 第31-32页 |
3.2 BOT+EPC建设项目项目组织管理大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第32-36页 |
3.2.1 BOT+EPC建设项目组织管理大系统的构建 | 第32-33页 |
3.2.2 项目组织管理大系统内的信息沟通 | 第33-34页 |
3.2.3 BOT+EPC建设项目项目组织管理大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 BOT+EP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管理路径与方法 | 第36-39页 |
3.3.1 BOT+EPC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管理路径 | 第36页 |
3.3.2 WSR方法论 | 第36-37页 |
3.3.3 SNA——社会网络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WSR系统工程方法的的项目管理层组织管理 | 第39-53页 |
4.1 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体现 | 第39-40页 |
4.2 WSR系统工程方法的步骤 | 第40-41页 |
4.3 WSR系统的构建 | 第41-48页 |
4.3.1 事理维的建立 | 第42-44页 |
4.3.2 事理-物理二维分析 | 第44-47页 |
4.3.3 人理维——组织角色嵌入的组织管理 | 第47-48页 |
4.4 BOT模式下“集成总体设计部”角色的研究 | 第48-53页 |
第五章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项目治理层组织管理 | 第53-63页 |
5.1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行动者和关系 | 第53页 |
5.2 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53-61页 |
5.2.1 项目组织系统分析的对象和边界的确定 | 第54页 |
5.2.2 项目组织数据和信息的挖掘与整理 | 第54-55页 |
5.2.3 项目组织系统关系矩阵的构建 | 第55-57页 |
5.2.4 项目组织网络变量的计算与分析 | 第57-61页 |
5.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模型的组织管理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63-85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3-64页 |
6.2 案例分析 | 第64-85页 |
6.2.1 基于WSR系统工程方法的纬三路越江隧道项目组织管理 | 第64-69页 |
6.2.2 基于SNA技术的纬三路越江隧道项目组织管理 | 第69-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结论 | 第85-86页 |
7.2 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