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 第12-15页 |
1.1.1 无机相变储能材料 | 第13-14页 |
1.1.2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 | 第14-15页 |
1.1.3 相变储能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 第15页 |
1.2 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方法 | 第15-19页 |
1.2.1 翅片、热管强化传热 | 第16页 |
1.2.2 组合相变储能材料 | 第16页 |
1.2.3 定型相变储能材料 | 第16-17页 |
1.2.4 相变储能胶囊 | 第17-19页 |
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1.3.1 本课题选题意义 | 第19-20页 |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测试设备 | 第24页 |
2.4 测试方法 | 第24-27页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 第24页 |
2.4.2 差示扫描量热仪 | 第24-25页 |
2.4.3 热重分析仪 | 第25页 |
2.4.4 激光粒度仪 | 第25页 |
2.4.5 纳/微硬度计 | 第25页 |
2.4.6 冷热循环箱 | 第25页 |
2.4.7 红外热成像仪 | 第25-26页 |
2.4.8 瞬态热桥热导仪 | 第26-27页 |
第3章 导热增强相变储能材料的过冷度研究 | 第27-52页 |
3.1 氯化钠及其水溶液增强相变储能材料的过冷度研究 | 第27-42页 |
3.1.1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28-42页 |
3.2 氮化硅增强导热相变储能材料过冷度研究 | 第42-51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1页 |
3.2.3 小结 | 第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氮化硅增强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及热行为研究 | 第52-74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4.1.3 测试与表征 | 第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72页 |
4.2.1 化学表征 | 第55-59页 |
4.2.2 微胶囊形态 | 第59-63页 |
4.2.3 单微胶囊的机械性能 | 第63页 |
4.2.4 微胶囊热性能 | 第63-66页 |
4.2.5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 第66-68页 |
4.2.6 微胶囊热循环稳定性 | 第68-69页 |
4.2.7 相变微胶囊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 第69-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纳米增强材料对相变储能微胶囊的影响 | 第74-82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5页 |
5.1.3 测试与表征 | 第75-7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0页 |
5.2.1 微胶囊形貌 | 第76页 |
5.2.2 化学成分分析 | 第76-77页 |
5.2.3 微胶囊热性能 | 第77-80页 |
5.2.4 微胶囊热稳定性 | 第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聚吡咯等聚合物对相变材料热行为的影响 | 第82-94页 |
6.1 聚吡咯相变储能纳胶囊初探 | 第82-88页 |
6.1.1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6.1.2 结果与讨论 | 第83-88页 |
6.1.3 小结 | 第88页 |
6.2 十八烷基固-固相变材料初探 | 第88-92页 |
6.2.1 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90-92页 |
6.2.3 小结 | 第9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