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材料的疲劳研究 | 第10-12页 |
1.3 超高周疲劳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超高周疲劳的主要特征 | 第14-17页 |
1.3.2 超高周疲劳失效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1.4 钢铁材料的超高周疲劳 | 第19-24页 |
1.4.1 夹杂物对超高周疲劳的影响 | 第19-22页 |
1.4.2 超高周疲劳起裂机理的研究 | 第22-24页 |
1.5 贝氏体高强钢的疲劳研究 | 第24-27页 |
1.5.1 贝氏体高强钢 | 第24-26页 |
1.5.2 贝氏体钢疲劳研究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8页 |
2.2.1 超声波疲劳实验 | 第30-33页 |
2.2.2 微观组织观察及残留奥氏体的测量 | 第33-34页 |
2.2.3 常规力学性能检测 | 第34-35页 |
2.2.4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 | 第35页 |
2.2.5 CCT曲线测定 | 第35-36页 |
2.2.6 EBSD样品制备 | 第36-37页 |
2.2.7 夹杂物等级评定 | 第37-38页 |
第3章 Mn-Si-Cr系B/M复相钢组织调控与性能 | 第38-64页 |
3.1 Nb-微合金化对B/M复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38-47页 |
3.1.1 Nb对B/M复相钢相变温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2 Nb-微合金化B/M复相钢组织和性能 | 第40-47页 |
3.2 淬火-分配(Q&P)工艺在B/M复相钢中的应用 | 第47-51页 |
3.3 钢轨钢的组织与性能 | 第51-63页 |
3.3.1 钢轨钢的相变特征 | 第51-54页 |
3.3.2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钢轨钢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 第54-58页 |
3.3.3 钢轨钢的相变热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3.3.4 显微组织的表征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B/M复相钢超高周疲劳性能提升及其机理 | 第64-92页 |
4.1 纯净化对提高超高周疲劳性能的作用 | 第65-72页 |
4.2 Nb-微合金化对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72-77页 |
4.2.1 Nb-微合金化钢的超高周疲劳性能 | 第72-75页 |
4.2.2 Nb的作用 | 第75-77页 |
4.3 微观组织对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77-86页 |
4.3.1 不同组织形态的 3 | 第77-83页 |
4.3.2 铌微合金化钢组织因素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83-86页 |
4.4 残留奥氏体对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86-91页 |
4.4.1 BQ&P钢的疲劳性能 | 第86-87页 |
4.4.2 BQ&P钢的疲劳断口 | 第87-89页 |
4.4.3 残留奥氏体对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4.4.4 贝/马复相高强钢临界夹杂物尺寸的分析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B/M复相钢超高周疲劳起裂机理 | 第92-113页 |
5.1 超高周疲劳非夹杂起裂机理 | 第92-101页 |
5.1.1 非夹杂起裂断口形貌 | 第92-94页 |
5.1.2 非夹杂起裂的GBF区 | 第94-98页 |
5.1.3 非夹杂起裂的裂纹形核过程 | 第98-101页 |
5.2 非夹杂起裂模型 | 第101-105页 |
5.3 夹杂物起裂的研究 | 第105-108页 |
5.4 竞争机制 | 第108-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B/M高强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及机理 | 第113-121页 |
6.1 钢轨钢的裂纹扩展行为 | 第113-118页 |
6.1.1 裂纹扩展速率与疲劳门槛值 | 第113-115页 |
6.1.2 裂纹扩展路径 | 第115-116页 |
6.1.3 疲劳扩展区形貌 | 第116-118页 |
6.2 Nb对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全文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个人简历 | 第13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