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黄土滑坡分类研究 | 第13-15页 |
1.2.2 黄土滑坡变形研究 | 第15-16页 |
1.2.3 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21-22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22-24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2.5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 第25-26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7-28页 |
2.8 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黑方台滑坡发育特征 | 第30-53页 |
3.1 滑坡类型 | 第31-35页 |
3.2 滑坡时空分布 | 第35-42页 |
3.2.1 滑坡的时间分布 | 第35-39页 |
3.2.2 滑坡的空间分布 | 第39-42页 |
3.3 滑坡基本特征 | 第42-48页 |
3.3.1 滑坡变形运动过程 | 第42-43页 |
3.3.2 滑坡边界外形特征 | 第43-48页 |
3.4 滑坡特征多因素分析 | 第48-52页 |
3.4.1 正交试验原理 | 第48-50页 |
3.4.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黑方台黄土滑坡变形特征 | 第53-75页 |
4.1 滑坡后缘裂缝概况 | 第53-55页 |
4.2 滑坡后缘裂缝特征 | 第55-64页 |
4.2.1 后缘裂缝基本特征 | 第55-62页 |
4.2.2 后缘裂缝变形特征 | 第62-64页 |
4.3 滑坡滑距分析 | 第64-73页 |
4.3.1 单因素回归分析 | 第65-69页 |
4.3.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9-73页 |
4.3.2.1 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4.3.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4.3.2.3 回归模型的验证 | 第72页 |
4.3.2.4 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72-73页 |
4.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黑方台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 第75-113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黄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75-78页 |
5.2.1 物质成分 | 第75-76页 |
5.2.1.1 颗粒成分 | 第75-76页 |
5.2.1.2 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 第76页 |
5.2.2 物理力学性质 | 第76-78页 |
5.3 黄土浸水强度试验 | 第78-86页 |
5.3.1 试验方案 | 第79-80页 |
5.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0-86页 |
5.3.2.1 剪应力-剪位移的关系 | 第81-82页 |
5.3.2.2 强度参数随浸水时间的关系 | 第82-84页 |
5.3.2.3 抗剪强度随浸水时间关系 | 第84-86页 |
5.4 黄土三轴剪切试验 | 第86-103页 |
5.4.1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 第86-90页 |
5.4.1.1 试验仪器 | 第86-87页 |
5.4.1.2 试样的制备 | 第87-88页 |
5.4.1.3 试样的安装 | 第88-89页 |
5.4.1.4 试样的饱和 | 第89页 |
5.4.1.5 固结不排水试验 | 第89-90页 |
5.4.1.6 试验数据处理 | 第90页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103页 |
5.4.2.1 应力-应变关系 | 第90-93页 |
5.4.2.2 强度参数与应力路径 | 第93-97页 |
5.4.2.3 稳态强度特征 | 第97-102页 |
5.4.2.4 焦家崖头滑坡流滑的判断及机理分析 | 第102-103页 |
5.5 黄土滑坡室内模拟试验 | 第103-111页 |
5.5.1 模型建立与试验 | 第103-106页 |
5.5.1.1 模型的制作 | 第103-105页 |
5.5.1.2 试验设备及方法 | 第105-106页 |
5.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5.5.2.1 变形破坏特征 | 第106-109页 |
5.5.2.2 含水率和孔压特征 | 第109-111页 |
5.6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6.1 结论 | 第113-114页 |
6.2 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