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对现有研究的简单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粮食生产能力的财政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定义 | 第19页 |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主要方式 | 第19-21页 |
(一)财政补贴政策 | 第19-20页 |
(二)财政贴息政策 | 第20页 |
(三)财政奖励政策 | 第20页 |
(四)最低收购价政策 | 第20-21页 |
三、粮食生产能力财政支持基本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一)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二)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 第22页 |
(三)粮食的准公共物品理论 | 第22-24页 |
(四)需求管理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辽宁省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的分析 | 第25-41页 |
一、辽宁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一)辽宁省农业资源状况 | 第25-27页 |
(二)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 第27-30页 |
(三)辽宁省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必要性 | 第30页 |
二、辽宁省现有的财政支持模式 | 第30-33页 |
(一)对农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 第30-31页 |
(二)农业补贴措施 | 第31-33页 |
三、辽宁省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一)政府现行的财政支持政策 | 第33页 |
(二)辽宁省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三)辽宁省粮食生产的财政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 第41-49页 |
一、美国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 | 第41-44页 |
(一)农业生产补贴 | 第41-42页 |
(二)农业出口补贴 | 第42-43页 |
(三)耕地资源保护计划 | 第43-44页 |
(四)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扶持政策 | 第44页 |
二、日本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 | 第44-45页 |
(一)农业现代化设施补贴 | 第44-45页 |
(二)农产品价格补贴 | 第45页 |
(三)农业保险补贴 | 第45页 |
三、欧盟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政策 | 第45-46页 |
(一)价格支持和收入补贴 | 第45-46页 |
(二)粮食补贴和休耕补贴 | 第46页 |
(三)环保补贴 | 第46页 |
四、发达国家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启示 | 第46-49页 |
(一)在粮食补贴方面 | 第47页 |
(二)在农业机械化方面 | 第47-48页 |
(三)在耕地保护方面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完善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的财政支持政策的建议 | 第49-54页 |
一、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 第49页 |
(一)加大财政预算内对农业的投入 | 第49页 |
(二)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 第49页 |
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 第49-50页 |
(一)重点加强对农业科技投入 | 第49页 |
(二)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 第49-50页 |
三、加快财政支农的制度创新 | 第50-51页 |
(一)明确支农体系中的主体 | 第50页 |
(二)明晰各级政府在支农方面的事权 | 第50页 |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四、重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 第51-52页 |
(一)改变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方向 | 第51页 |
(二)完善支农资金整合的各项配套措施改革 | 第51-52页 |
五、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法律体系 | 第52-54页 |
(一)财政投入要依法进行 | 第52-53页 |
(二)建立健全农业补贴法规 | 第53页 |
(三)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