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论文--油气输送与运输论文--管道输送论文

高压高产气井油管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国内外气液两相流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2 国内外水锤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垂直气井油管气液两相流相关理论第15-18页
    2.1 气液两相流的定义第15页
    2.2 气液两相流的流动型态第15-16页
    2.3 气液两相流流型的模型简化原则第16页
    2.4 气液两相流动态特性与波动理论第16-18页
        2.4.1 一维两相流波动理论第16页
        2.4.2 流动不稳定性第16-18页
第三章 高压气井基本情况调研及其失效原因分析第18-26页
    3.1 元坝地区高压深井基本情况调研第18-19页
    3.2 高压高产气井失效案例分析第19-25页
        3.2.1 气井基本情况第19页
        3.2.2 油管宏观分析第19-22页
        3.2.3 理化性能分析第22-23页
        3.2.4 微观金相分析第23-24页
        3.2.5 综合结果分析第24-25页
    3.3 结论第25-26页
第四章 油管气液两相流压力特性分析第26-35页
    4.1 油管内气液两相流动不稳定性分析第26-27页
    4.2 油管气柱形成条件第27-28页
    4.3 油管内气液两相流气柱特点第28-31页
        4.3.1 单根油管被挤毁第28-30页
        4.3.2 油管被挤毁位置第30页
        4.3.3 油管内两相流流型第30页
        4.3.4 油管内气柱速度变化第30-31页
    4.4 油管内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第31-32页
    4.5 油管内外压力综合分析第32-35页
第五章 Fluent模拟油管内气柱移动规律及压力特性第35-51页
    5.1 理论模型第35-37页
        5.1.1 Fluent以及VOF方法简介第35-36页
        5.1.2 边界条件选取第36页
        5.1.3 湍流设置第36-37页
    5.2 利用Fluent对油管内流体进行数值模拟第37-49页
        5.2.1 数值模型仿真算例设计第37页
        5.2.2 油管内流场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5.2.3 油管内气柱上升过程第38-40页
        5.2.4 入口堵塞程度对油管压力变化特性的影响第40-42页
        5.2.5 入口速度对油管内压力变化的影响第42-43页
        5.2.6 气柱长度对油管内压力变化的影响第43-45页
        5.2.7 井下堵塞位置对油管内压力变化的影响第45-47页
        5.2.8 气柱上升过程中气相体积分数变化特性第47-49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49-50页
    5.4 模拟方法不足之处第50-51页
第六章 油管环空水锤效应分析第51-56页
    6.1 井口水锤效应简介第51页
    6.2 水锤效应发生机理第51-53页
    6.3 环空水锤效应模拟第53-55页
        6.3.1 环空模型建立第53页
        6.3.2 模拟分析第53-55页
    6.4 结论第55-56页
第七章 油管内外压力值及抗挤毁强度值计算第56-69页
    7.1 油管外压的计算第56页
    7.2 油管内压的计算第56-60页
        7.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56-57页
        7.2.2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第57页
        7.2.3 修正气体状态方程建立高压气体状态方程第57-60页
    7.3 轴向力的计算第60-67页
        7.3.1 三轴应力强度理论第60-61页
        7.3.2 真实轴向力和有效轴向力的关系第61-63页
        7.3.3 试气管柱温度效应所引起的轴向力变化第63页
        7.3.4 气液对油管的粘滞力第63-64页
        7.3.5 内外压差引起的附加轴向力第64-67页
    7.4 油管总轴向力的计算第67页
    7.5 油管抗挤毁强度值的计算第67-69页
第八章 结论及改善措施第69-71页
    8.1 结论第69-70页
    8.2 改善措施第70-71页
        8.2.1 增加油管的抗挤毁强度第70页
        8.2.2 控制油管内介质的流速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驾驶员因素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设计方法创新--以北京某地块功能优化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