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众筹模式相关内容概述 | 第19-25页 |
2.1 众筹模式的概念 | 第19-21页 |
2.1.1 众筹出资人 | 第20页 |
2.1.2 众筹平台 | 第20-21页 |
2.1.3 众筹筹资人 | 第21页 |
2.2 众筹模式的特征 | 第21-23页 |
2.2.1 融资门槛低参与性强 | 第22页 |
2.2.2 投资人多为普通民众 | 第22页 |
2.2.3 筹资的项目类别多样化 | 第22-23页 |
2.2.4 项目注重创新与创意 | 第23页 |
2.3 众筹模式的分类 | 第23-24页 |
2.4 众筹融资与传统融资方式的区别 | 第24-25页 |
3.国内外众筹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运行现状 | 第25-33页 |
3.1 众筹模式产生的原因 | 第25-26页 |
3.1.1 互联网的普及是众筹模式产生的前提 | 第25页 |
3.1.2 双向融资需求推动了众筹模式的发展 | 第25-26页 |
3.2 众筹模式的发展历史 | 第26-28页 |
3.2.1 国内众筹模式的发展历史 | 第26-27页 |
3.2.2 国外众筹模式的发展历史 | 第27-28页 |
3.3 众筹模式的运行现状 | 第28-33页 |
3.3.1 众筹模式的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3.3.2 众筹模式的盈利模式 | 第29-31页 |
3.3.3 众筹模式的运营风险 | 第31-33页 |
4.我国众筹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4.1 我国众筹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1.1 众筹相关立法的缺失及政策的疏漏 | 第33-34页 |
4.1.2 众筹筹资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乏 | 第34-35页 |
4.1.3 众筹征信体系的缺失 | 第35-36页 |
4.1.4 众筹平台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 第36-37页 |
4.1.5 众筹筹资过程中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37-38页 |
4.2 众筹模式未来发展中的问题 | 第38-39页 |
4.2.1 监管主体上的冲突 | 第38页 |
4.2.2 股权众筹的发展问题 | 第38-39页 |
5.美国、欧盟众筹模式相关经验的借鉴 | 第39-44页 |
5.1 美国众筹模式的经验 | 第39-40页 |
5.1.1 在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方面 | 第40页 |
5.1.2 在对股权众筹的政策方面 | 第40页 |
5.2 欧盟众筹模式的经验 | 第40-42页 |
5.2.1 英国众筹模式的经验 | 第41-42页 |
5.2.2 法国众筹模式的经验 | 第42页 |
5.3 国外经验的总结 | 第42-44页 |
5.3.1 国外监管经验的差异 | 第42-43页 |
5.3.2 国外监管经验的共性 | 第43页 |
5.3.3 国外监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6.我国众筹模式的法律制度构建 | 第44-52页 |
6.1 完善众筹模式现有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 第44页 |
6.2 完善对众筹筹资人的门槛准入制度 | 第44-45页 |
6.3 加强对众筹筹资人的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第45-47页 |
6.4 加强对众筹主体的征信体系的建设 | 第47页 |
6.5 完善对筹资过程的相关信息披露制度 | 第47-49页 |
6.6 加强对众筹平台的行业自律制度 | 第49页 |
6.7 加强对众筹平台的外部监督机制 | 第49-52页 |
7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