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固体和超(亚)临界流体体系的相平衡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21-2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4-44页
    1.1. 超(亚)临界流体技术概况第24-33页
        1.1.1 超(亚)临界流体第25-28页
            1.1.1.1 超临界流体第25-27页
            1.1.1.2 亚临界流体第27-28页
        1.1.2 超(亚)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第28-33页
            1.1.2.1 超(亚)临界流体萃取第28-29页
            1.1.2.2 超(亚)临界流体聚合物加工第29-30页
            1.1.2.3 超(亚)临界流体干燥清洁第30-31页
            1.1.2.4 超(亚)临界流体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第31-32页
            1.1.2.5 超(亚)临界流体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第32-33页
    1.2 超(亚)临界体系的相平衡研究第33-41页
        1.2.1 超(亚)临界体系相平衡的实验研究第33-34页
            1.2.1.1 动态法第33页
            1.2.1.2 静态法第33-34页
        1.2.2 超(亚)临界体系相平衡的理论研究第34-41页
            1.2.2.1 状态方程第34-35页
            1.2.2.2 经验模型第35-37页
            1.2.2.3 膨胀液体模型第37-38页
            1.2.2.4 分子连接性模型第38-39页
            1.2.2.5 密度泛函理论第39-41页
    1.3 超(亚)临界流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第41页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41-44页
第二章 实验研究第44-66页
    2.1 实验流程及设备第44-47页
        2.1.1 动态法第44-45页
        2.1.2 静态法第45-47页
    2.2 实验分析方法第47-55页
        2.2.1 称重法第47页
        2.2.2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47-53页
        2.2.3 气相色谱法第53-55页
    2.3 实验操作步骤第55-59页
        2.3.1 动态法实验操作步骤第55-57页
        2.3.2 静态法实验操作步骤第57-58页
        2.3.3 实验注意事项第58-59页
    2.4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第59-63页
        2.4.1 动态法第59-62页
            2.4.1.1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第59-60页
            2.4.1.2 平衡时间的确定第60-61页
            2.4.1.3 CO_2流速的确定第61-62页
        2.4.2 静态法第62-63页
            2.4.2.1 平衡时间的确定第62-63页
            2.4.2.2 R134a流速的确定第63页
            2.4.2.3 实验数据的重复性第63页
    2.5 实验物系及实验条件第63-65页
        2.5.1 实验物系第63-65页
            2.5.1.1 溶剂第63页
            2.5.1.2 溶质第63-65页
        2.5.2 实验条件第65页
    2.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6-90页
    3.1 溶解度的计算第66页
    3.2 芳香烃衍生物单质及其混合物在超(亚)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研究第66-78页
        3.2.1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研究第67-72页
            3.2.1.1 邻氨基苯甲酰胺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67-68页
            3.2.1.2 邻硝基苯甲酸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68-69页
            3.2.1.3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69-72页
        3.2.2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研究第72-75页
            3.2.2.1 邻氨基苯甲酰胺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72-74页
            3.2.2.2 邻硝基苯甲酸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74-75页
            3.2.2.3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混合物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75页
        3.2.3 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对芳香烃衍生物溶解能力的比较第75-78页
    3.3 聚合物在超(亚)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研究第78-87页
        3.3.1 聚乙烯醇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研究第78-82页
            3.3.1.1 聚乙烯醇(M_n=16000g·mol~(-1))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78-80页
            3.3.1.2 聚乙烯醇(M_n=47000 g·mol~(-1))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80页
            3.3.1.3 聚乙烯醇(M_n=74800 g·mol~(-1))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80-82页
            3.3.1.4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82页
        3.3.2 聚乙烯醇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研究第82-85页
            3.3.2.1 聚乙烯醇(M_n=16000 g·mol~(-1))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82-83页
            3.3.2.2 聚乙烯醇(M_n=47000 g·mol~(-1))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83-85页
            3.3.2.3 聚乙烯醇(M_n=74800 g·mol~(-1))在亚临界R134a中的溶解度第85页
        3.3.3 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对聚合物溶解能力的比较第85-87页
    3.4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四章 固体溶质和超(亚)临界流体相平衡的模型研究第90-110页
    4.1 经验模型简介第90-94页
        4.1.1 二元体系经验模型简介第90-93页
            4.1.1.1 Chrastil模型第90-91页
            4.1.1.2 修正的Adachi-Lu(A-L)模型第91页
            4.1.1.3 Kumar-Johnston(K-J)模型第91页
            4.1.1.4 Sung-Shim(S-S)模型第91-92页
            4.1.1.5 Bartle模型第92页
            4.1.1.6 Mendez Santiago-Teja(M-T)模型第92-93页
        4.1.2 三元体系经验模型简介第93-94页
            4.1.2.1 Gonzalez模型第93页
            4.1.2.2 Sovova模型第93-94页
            4.1.2.3 改进的M-T(M-M-T)模型第94页
            4.1.2.4 Z-J模型第94页
    4.2 实验数据的经验模型关联研究第94-108页
        4.2.1 单一溶质在二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95-104页
            4.2.1.1 邻氨基苯甲酰胺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95-98页
            4.2.1.2 邻硝基苯甲酸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98-100页
            4.2.1.3 聚乙烯醇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100-104页
            4.2.1.4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104页
        4.2.2 混合溶质在三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104-108页
            4.2.2.1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混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104-106页
            4.2.2.2 邻氨基苯甲酰胺和邻硝基苯甲酸混合物在亚临界R134a中溶解度数据关联第106-108页
    4.3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五章 膨胀液体改进模型对超临界体系相平衡的研究第110-142页
    5.1 膨胀液体模型简介第110-112页
    5.2 溶解度参数计算模型第112-117页
        5.2.1 溶解度参数计算模型简介第112-114页
        5.2.2 溶解度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第114-117页
            5.2.2.1 CO_2溶解度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第114-117页
            5.2.2.2 R134a溶解度参数计算模型的选择第117页
    5.3 膨胀液体模型关联溶解度数据第117-136页
        5.3.1 膨胀液体模型关联溶质在二元体系中的溶解度数据第117-121页
            5.3.1.1 邻氨基苯甲酰胺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二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关联第117-118页
            5.3.1.2 邻硝基苯甲酸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二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的关联第118-121页
        5.3.2 膨胀液体模型关联溶质在三元体系中的溶解度数据第121-123页
            5.3.2.1 邻氨基苯甲酰胺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三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关联第121-123页
            5.3.2.2 邻硝基苯甲酸在超临界CO_2和亚临界R134a三元体系中溶解度数据关联第123页
        5.3.3 膨胀液体模型关联文献数据第123-136页
    5.4 膨胀液体模型的改进第136-137页
    5.5 M-δ_1/v_1模型关联精度的验证第137-141页
        5.5.1 M-δ_1/v_1l模型关联实验数据第137页
        5.5.2 M-δ_1/v_1模型关联文献数据第137-141页
    5.6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六章 密度泛函理论预测聚合物-SCCO_2体系相平衡第142-162页
    6.1 密度泛函理论第143-148页
        6.1.1 理想项Helmholtz自由能第144页
        6.1.2 硬球项Helmholtz自由能第144-145页
        6.1.3 吸引项Helmholtz自由能第145-147页
        6.1.4 成链项Helmholtz自由能第147-148页
    6.2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聚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相平衡第148-152页
        6.2.1 相平衡理论第148-149页
        6.2.2 密度泛函理论预测聚合物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第149-15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52-160页
    6.4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62-166页
    7.1 结论第162-164页
    7.2 创新点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82页
致谢第182-184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4-186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86-188页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盾构泥浆处理系统用除泥器设计及粒径控制实验研究
下一篇:介孔/微孔分子筛选择催化燃烧含氰废气研究及其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