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天命与正统: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再受命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2-21页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9页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1、研究目标第19页
        2、研究内容第19页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20页
        4、研究方法、研究路线第20页
        5、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20-21页
第一章 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的理论来源第21-37页
    一、两汉之际的时代背景第21-22页
    二、谶纬学说的地域分布与理论来源第22-29页
        1、燕齐方士的五德终始说第24-25页
        2、韩赵儒生的天人感应论第25-26页
        3、楚国黄老道家的巫鬼传统第26-28页
        4、巴蜀文化的神秘主义第28-29页
    三、再受命的历史渊源第29-32页
    四、先秦秦汉时期重要谶纬举隅第32-37页
        1、先秦时期的河图洛书第32-33页
        2、秦代的亡秦谶纬第33-34页
        3、西汉初期的谶纬第34页
        4、西汉中期的谶纬第34-37页
第二章 西汉晚期再受命思潮的兴起第37-54页
    一、成哀平时期的自然灾异现象第37-43页
    二、成哀平时期的“汉家火德”与五德三统观的颠覆第43-46页
    三、成哀平时期的厌汉思潮与再受命问题第46-49页
    四、成哀平时期的末世危机与谷永、鲍宣的救世出路第49-54页
第三章 新莽、更始时期谶纬学说的改造与重构第54-79页
    一、“阳九之厄,百六之会”与王莽的承汉之德第54-60页
    二、王莽的托古改制与古文经学的神秘化倾向第60-66页
    三、新莽朝的末世危机:谶纬之狱与农民起义第66-72页
    四、新末更始时期王郎、隗嚣、窦融、刘扬的谶纬思想第72-75页
    五、公孙十二为期:公孙述与刘秀关于谶纬学说的大辩论第75-79页
第四章 东汉初期谶纬学说的集大成第79-93页
    一、再论《河图赤伏符》与“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第79-82页
    二、光武帝的再受天命:始正火德与封禅泰山第82-87页
    三、云台二十八将与谶纬的官方化第87-90页
    四、班彪的《王命论》与桓谭的非议谶纬第90-93页
第五章 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思潮的动态分析第93-108页
    一、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兴盛的原因第93-94页
    二、两汉之际谶纬、再受命参与政治的类型与方式第94-104页
        1、谶纬与政权更迭、正统之争第94-96页
        2、谶纬与储位继承、诸侯谋反第96-98页
        3、谶纬与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第98-99页
        4、谶纬与自然灾异、天文历法第99-102页
        5、谶纬与封禅仪式、宗教文化第102-104页
    三、两汉之际谶纬与再受命思潮对后世的影响第104-108页
结语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
下一篇:中国荷斯坦奶牛衣原体多样性研究